(四)生態功能
胡雷等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 3期)上發表《若爾蓋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研究現狀與展望》一文。此文指出,若爾蓋濕地分布有全球面積最大的高寒沼澤,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和土壤碳匯功能;然而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若爾蓋濕地面臨著溫度上升,降水量減少,開渠排水和過度放牧等問題,鼠蟲害頻發和生物入侵等現象日益加劇。
黃麟等在《自然資源學報》(第 4期)上發表《西藏高原生態系統服務時空格局及其變化特征》一文。此文通過 20a生態屏障功能的綜合評估分析,分析1990—2010年西藏高原生態系統類型及其服務能力的時空變化格局。研究表明:近 20a,西藏高原生態系統宏觀格局穩定少動,森林、水體與濕地面積略有增加,草地、荒漠面積減少;水源涵養服務在波動中有所提升;土壤侵蝕量下降,土壤保持服務保有率呈持續上升趨勢;由于風場強度減弱與植被覆蓋度增加,土壤風蝕量下降,而生態系統防風固沙服務保有率持續提升;森林、草地、濕地的碳固定服務量從前 10a略有下降態勢轉變為后 10a輕微上升趨勢。
王建等在《植物生態學報》(第 4期)上發表《青藏高原高寒區闊葉林植被固碳現狀、速率和潛力》一文。此文利用森林資源清查數據和標準樣地實測數據,估算青藏高原高寒區(青海和西藏兩省區)闊葉林植被的碳儲量、固碳速率和固碳潛力。研究表明:2011年青藏高原高寒區闊葉林植被碳儲量為310.70Tg,碳密度為 89.04mg.hm-2。六類闊葉林型林、樺木林、楊樹林、其他硬闊林中,闊葉混交林的碳儲量大,楊樹林碳儲量小;其他硬闊林碳密度大,其他軟闊林碳密度小。空間分配上碳儲量和碳密度表現為:喬木層﹥灌木層﹥凋落物層﹥草本層﹥枯死木層。不同齡級碳儲量和碳密度總體表現為隨林齡增加逐漸增大的趨勢。
趙忠賀等在《自然資源學報》(第 5期)上發表《西藏生態系統碳蓄積動態的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歸因分析》一文。此文利用 InVEST模擬了 2001—2010年西藏生態系統碳蓄積動態變化,并從土地覆被類型轉移和土地覆被碳密度變化兩方面對碳蓄積動態進行歸因分析。研究表明:2001—2010年西藏碳蓄積增加 0.5×108t。藏西北、藏東南碳蓄積變化較大,藏中、藏北相對穩定。牧區碳蓄積增加,農區、半農半牧區減少。水源涵養區和防風固沙區碳蓄積增幅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和特色產業區下降。草原碳蓄積持續增長,森林、稀疏植被碳蓄積穩中有降,灌叢碳蓄積下降。草地、林地等碳密度高的地類面積增加,灌叢、稀疏植被等碳密度低的地類面積減少。森林等碳密度較高的地類碳密度下降明顯,稀疏植被等碳密度較低的地類碳密度略有增加。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