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及其機制
2016年關于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及其機制的研究文獻,主要涉及毒草鼠害、氣候變化、放牧圍欄、鐵路建設和產業活動等人類經濟活動。
(一)毒草鼠害
王福山等在《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第 8期)上發表《狼毒對西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的指示作用》一文。此文指出狼毒已經成為退化草甸中主要的毒雜草之一,并測定各群落表層土壤的理化指標。研究表明:隨著狼毒分布增加,草甸呈逐步退化的態勢,一方面,草甸群落的優勢物種組成從以牧草為主轉變為以毒雜草為主,狼毒蓋度、地上生物量及重要值逐漸增加,而禾本科、莎草科等優良牧草的蓋度、地上生物量以及重要值逐漸降低;另一方面,草甸表層土壤表現出貧瘠化的趨勢,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土壤含水量均顯著降低,無機氮(硝態氮、氨態氮)也呈降低的趨勢,而 pH值、土壤容重則呈增加趨勢。狼毒蓋度及地上生物量能較好地指示當雄草原化草甸的退化程度,可作為判定草甸退化程度的指標。
王德利等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 3期)上發表《青藏高原草地鼠害的生態釋義及控制》一文。此文系統地總結了鼠害對草原植被與土壤、生態系統穩定性,以及草地畜牧業生產的影響;強調了草地中嚙齒動物的生態功能;指出需要開展草地嚙齒動物種群暴發,即鼠害發生的閾值研究,通過人工控制技術來抑制鼠害發生。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