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產業開發
羅東霞、張淑娟、楊瑞強在《環境科學》(第 7期)上發表《藏東南色季拉山土壤中有機氯農藥和多環芳烴的濃度分布及來源解析》一文。此文通過采集藏東南色季拉山陰坡和陽坡的土壤樣品,測定多環芳烴和有機氯農藥(包括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污染含量。研究表明:土壤中 16PAHs的含量,HCHs和DDTs的含量,均遠高于青藏高原中部及西部土壤中相應污染物的含量,PAHs甚至可高達兩個數量級。陽坡 α-HCH和 DDTs的濃度隨著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而陰坡 HCHs和 DDTs的濃度隨著海拔降低或無顯著變化。陰坡土壤 PAHs隨海拔無升高或降低的變化趨勢,而陽坡土壤 PAHs的濃度在低海拔處呈現較高濃度,可能是存在局部污染源的排放。PAHs主要來自大氣遠距離傳輸源,生物質和化石燃料的低溫燃燒是色季拉山 PAHs的主要來源,污染主要受印度季風的影響。
楊樂、李繼榮、倉決卓瑪在《東北林業大學學報》(第 5期)上發表《西藏“一江兩河”流域越冬黑頸鶴種群數量及分布》一文。此文對西藏“一江兩河”流域越冬黑頸鶴種群數量及分布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了黑頸鶴晝間活動生境和人為干擾情況。研究表明:拉孜到南木林之間雅魯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和墨竹工卡到林周之間的拉薩河—澎波河谷一區是越冬黑頸鶴最為集中的兩個區域;黑頸鶴晝間活動的主要生境是農田和水體,在這兩種生境活動的黑頸鶴集群分別占集群總數(n=125)的 80.8%和 17.6%;12%的越冬黑頸鶴集群受到人為干擾的影響,其中 69.2%的干擾來自開發建設。12%的黑頸鶴集群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干擾,其中采石、挖沙為主的資源開發和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最為劇烈。
張璐璐在《青藏高原論壇》(第 3期)上發表《三江源地區冬蟲夏草采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其解決對策:以雜多縣和澤庫縣為例》一文。此文通過對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和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的調查,分析了冬蟲夏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調查發現:產區牧民對于冬蟲夏草的依賴程度較高,冬蟲夏草資源量有所下降,冬蟲夏草資源保護力度不夠,采挖活動引發草原承載量過大的問題。為此應當明確冬蟲夏草所有權,繼續維護宗教信仰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加強采集活動的管理,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冬蟲夏草資源。
趙貫鋒等在《林業與畜牧》(第 1期)上發表《西藏貢嘎縣吉納村農牧復合生態系統的能值分析》一文。此文以西藏“一江兩河”地區典型農業村——吉納村為代表,采用能值理論及其分析方法,對農戶分散種養和合作社集中管理兩種模式下的能值投入及產出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農戶分散種養模式下生產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總能值投入中輔助能值投入較多,但并沒有帶來高的能值產出。合作社模式下,生產方式較為集約,輔助能值投入少,充分利用了可更新的環境資源,能值投入少而產出多,農牧業結構較為合理。為此“一江兩河”地區草地農業應發展時空拓展技術,充分利用余熱和宜草荒地;農牧業應走合作化發展之路,進行適度規模化經營。
王學全、李少華在《中國農業通報》(第 1期)上發表《青海湖流域河道變化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一文。此文通過對青海湖流域 5條主要河流上中下游河道斷面土壤及植被調查,分析青海湖流域河道變化和濕地生態系統特點。研究表明: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水土資源開發,濕地生態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河流上游坡面侵蝕、中游階地溝蝕河岸垮塌以及下游水利引水灌溉工程的影響,使得河道阻塞,河流改道或斷流時有發生,最直接的影響是阻斷裸鯉回溯產卵通道,威脅青海湖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安全。
莫泓銘、夏齡在《浙江農業科學》(第 7期)上發表《甘孜藏區生態環境保護現狀與對策》一文。此文指出大量的、無序的或未經環評的水電開發,改變了空氣的濕度,影響當地的氣候。土石方開挖將破壞植被和地面土壤,對動植物的影響就是大江截流、蓄水等會導致水位下降、河床斷流、水流量變得不穩定等問題,使動物的棲息地遷移,水生動物回游、產仔場所遭到破壞,蓄水區植物淹沒,蓄水后山體滑坡等。
曹津永在《云南社會科學》(第 4期)上發表《生態人類學視域中的藏族垃圾觀念與垃圾處理——以云南省德欽縣明永村為例》一文。此文通過對一個傳統生計為主逐漸走向旅游業主導的藏族村寨的介紹,分析發展旅游業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民族心理的影響。研究表明:在面對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種種嚴峻的環境問題時,傳統知識體系的局限性很可能將會凸顯出來,傳統文化體系無法應對和解決這一問題,造成村民們一種“文化上的心理恐慌”。直至最終,外來的公司專人負責運走了現代垃圾,這一問題才得以順利解決。
何陽陽、趙林、張銳在《山東國土資源》(第 1期)上發表《康定縣三碉金礦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相關建議》一文。此文指出三碉金礦的開發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康定礦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是其他產業的發展基礎和帶動力,另一方面又制約著其他產業的發展,在開發過程中,也帶來了諸如破壞植被、誘發地質災害、損壞道路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為此應當兼并相鄰中小型礦山,進行整裝勘查,做大做強,制定規章制度,提升其競爭力;提高全民安全環保意識,加強生態環境安全法制建設;在做大做強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購買先進設備,高薪聘請技術人才;成立環保安全專兼職隊伍,對生態環境定期監測,以預防為主。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