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防治技術
姜鑫貴等在《林業科學》(第 10期)上發表《青藏鐵路南山口段沙害防治措施的效果》一文。此文通過測定積沙體斷面要素和平均深度,計算不同防護措施組合的年均單寬阻沙量,評價不同措施或措施組合的阻沙效果及空間布局的影響。研究表明:南山口地區設置的沙障中 PE網格沙障寬度過大造成材料的浪費,布設寬度應以 13m為宜;PE阻沙網布設間距過小,使得攔沙作用很弱,且降低了同區內高立式柵欄沙障的攔沙效益;單個柵欄沙障在防護區中表現出很強的阻沙作用。
張克存等在《中國沙漠》(第 5期)上發表《青藏鐵路北麓河路段風沙防護體系阻沙效益》一文。此文在分析青藏鐵路北麓河路段風沙災害現狀和風沙環境的基礎上,將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應用于風沙工程防護體系的效益評價中。研究表明:百葉窗條形阻沙柵欄單寬積沙體積最大,為 18.31m3,其次為不通風條形阻沙柵欄,單寬積沙體積為 13.66m3。阻沙柵欄最大防護距離為 12H,即上風向 -3—0H范圍和下風向 0—9H范圍內,雙排結構的阻沙柵欄無論積沙范圍或積沙量均較單排結構阻沙柵欄好。在柵欄上風向,沙粒自距柵欄 5m處開始沉降堆積,越靠近柵欄,積沙厚度越大。在阻沙柵欄的下風向,單排結構阻沙柵欄積沙范圍為 15m,雙排結構阻沙柵欄積沙范圍可達 20m。
張憲洲等在《生態學報》(第 22期)上發表《開展高寒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助力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一文。此文介紹了“西藏退化高寒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及示范(2016YFC0502000)”項目的主要內容。此項目在研究生態系統演變規律和影響機理的基礎上,針對西藏高原不同的退化區域,重點研發高寒退化草地恢復、沙化土地治理、生態產業及生態畜牧業發展等技術與模式,開展縣域水平的集成示范,實現高寒生態系統功能的提升與適應性優化管理,為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白文明等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 4期)上發表《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草地全球變化生態學控制實驗研究比較》一文。此文從模擬增溫、模擬降水變化和模擬氮沉降三個方面歸納和總結了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兩大草地生態系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上的異同。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