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臨床研究
藏醫臨床研究歷來是學者們關注的重要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名老藏醫學術經驗研究、藏醫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藏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藏醫特色療法介紹、藏醫臨床護理、藏醫臨床方法學研究等。
(一)名老藏醫學術經驗研究
本年度有研究名老藏醫學術和臨床經驗的論文發表,例如扎西東主、索南卓瑪的《名老藏醫養生學術經驗的傳承研究思路》(《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1期),通過歷代藏醫 100本養生學文獻的研究,發掘梳理出藏醫養生文獻中的重要養生觀點,總述藏醫養生保健學的定義、歷史、內容、意義、情器世間的形成以及從出生到死亡之間的養生觀,以指導藏醫養生實踐;該文還介紹了藏醫養生大家的養生特點及其代表性著作,藏醫養生理論特點及其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對現代養生的指導意義。王多吉的《彭措熱登先生培火養隆、溫脈疏血法治療薩滯布病(中風)經驗》(《中國保健營養》第 24期),介紹了名老藏醫彭措熱登先生對薩滯布病的認識和臨床防治經驗。
(二)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
此類論文為藏醫臨床醫生和研究者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診斷、治療等方面的認識、體會或研究總結。例如,尕藏多吉等的《藏醫對真布病的臨床證候分型研究》(《西部中醫藥》第 12期),運用統計歸納的方法對《四部醫典》《秀多醫學匯集》《八支集要·如意寶》《零星秘訣集》等十多部文獻中的藏醫疑難病癥“真布病”的病因病機、證候分型等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真布病”的病因主要有寒、熱之分,病機為三因素失調,黃水偏盛,聚于關節,證候主要為疼痛。俄措卓瑪的《淺談藏醫對疫病的認識、預防及治療》(《西藏科技》第 9期),以藏醫學的理論及實踐為基礎,對疫病的認識、病理、特點、分類及治療等進行了闡述。更藏加等的《高原紅細胞增多癥的藏醫診治特色概述》(《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第 8期)認為高原紅細胞增多癥(HAPC)屬于藏醫“血隆病”之“壞血增多”范疇,從藏醫治療該病的病因病機、臨床癥狀、診斷標準、治療方案、預防措施、常見并發癥及其對治法等方面,對藏醫診治特色進行了概述,并建議加強藏醫藥治療該病古籍文獻整理與用藥經驗數據挖掘,規范臨床治療標準和用藥方案,研究藏醫復方藥物和聯合用藥治療 HAPC的科學內涵。米鵬的《藏醫〈四部醫典〉對大骨節病的認識》(《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4期),結合藏醫《四部醫典》的內容及現代醫學觀點,介紹了大骨節病(藏醫稱“培根久吉病”)的病因和藏醫治療方案。其他還有:尕瑪納么、央美的《略論藏醫肝包蟲診治方法》(《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 4期),索南仁欠的《簡論尿頻(糖尿病)本質及其預防措施》(《中國藏醫藥》第 3期),羅爾吾的《淺談藏醫放血療法治療慢性鼻竇炎技術》(《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4期),普窮的《中藏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癱經驗略談》(《西藏科技》第 11期),李劍的《藏藥仁青芒覺加外治敷臍法治療化療后惡心嘔吐的診療體會》(《中國農村衛生》第 12期),等等。
(三)藏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
常見的研究類型包括隨機對照試驗、臨床病例觀察。從各文獻的方法學質量看,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仍相對較少。
隨機對照試驗本方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對不同組實施不同的干預,以對照效果的不同,在藏醫領域中用于比較和評價藏醫療法與其他療法對照的療效。本年度發表的藏醫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論文較少。代表性論文如:Liu Wei等的《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ng Luo Hua Shi Capsule, a Modernized Tibetan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Trials》第 1期),開展了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采用美國風濕病學會療效標準評價藏藥通絡化濕膠囊(根據藏醫經典方劑五味甘露研制的新劑型)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和安全性,療程 8周,結果顯示:該藥物可改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癥狀,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楊紅霞等的《當佐與安置精華散對人體肝腎功能的影響》(《華西藥學雜志》第 5期)評價藏藥佐太的安全性,納入 120例胃腸科住院患者分為兩組,分別服用含佐太的當佐與不含佐太的安置精華散 15天,觀察服藥后血液中各指標的變化,結果顯示:患者的肝功和腎功血清生化指標的檢測值均在正常范圍內變化,患者按藏醫理論服用當佐與安置精華散后,肝腎指標均無不良變化,表明用藥安全。桑乾才讓等的《藏醫“椰梪”治療老年性尿失禁癥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7期),將 28例老年性尿失禁癥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 14例由藏醫外治(椰梪)療法治療,對照組 14例用針灸療法治療,結果顯示:治療有效率為 78.57%,對照組有效率 64.29%,兩組治療后半年內病情復發率有所差異,故認為藏醫外治療法對老年性尿失禁癥的治療有明顯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其他還有:尕藏久美的《藏醫治療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評價研究》(《中國醫院藥學雜志》第 10期),仁青卓瑪、增毛措的《藏藥外敷應用于 7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療效評價》(《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第 71期),李毛措、仁青東智的《口服藏藥結合熨敷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 23例療效觀察》(《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第 14期),等等。
臨床病例觀察包括采用自身前后對照設計進行干預措施的療效評價,以及臨床醫生對所治療患者病歷資料的回顧性總結。代表性的研究如德吉等的《催瀉療法治療赤巴咂久病臨床研究》(《中醫臨床研究》第 19期),選擇 40例赤巴咂久病(黃疸型肝炎)患者,給予藏藥結合催瀉療法治療,必要時可給予補液支持治療,但未應用具有保肝作用的西藥或中藥,對治療前后各項安全性指標與有效性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催瀉療法治療赤巴咂久病的總有效率為 92.5%,且無明顯毒副作用。項智的《藏藥二十一味寒水石治療木布病的療效觀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8期),為觀察二十一味寒水石丸治療木布病(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選擇木布病患 60例,口服二十一味寒水石丸進行治療,觀察用藥前后的癥狀消失率及胃鏡復查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 93.3%,故認為藏藥治療木布病療效確切。其他還有:林扎西卓瑪的《藏藥浴綜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46例臨床體會》(《亞太傳統醫藥》第 12期),次仁卓瑪、卓瑪措的《藏醫桑門護理療法治療脈管炎的回顧性研究報告》(《西藏科技》第 6期),拉浪多杰、看著措的《藏藥達桑杰巴卡擦丸結合艾灸治療膝關節增生 61例》(《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11期),等等。
(四)藏醫特色療法
除藥物治療外,飲食、起居、外治法也是藏醫獨具特色的療法,本年度有論文介紹藏醫藥浴、涂擦、艾灸、放血、催瀉、鹽熨等療法的研究與應用。例如:安太措、青羊尖措的《論藏藥浴療法的流程與步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5期),根據藏醫文獻資料和作者從事藏藥浴理療的臨床實踐,對藏藥浴前、中、后的流程與步驟,飲食和起居的健康宣教等方面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次仁杰布的《淺談藏醫傳統烙鐵器械應用新技術電熱效應原理制作的電熱烙療器械的必要》(《西藏科技》第 4期)認為,藏醫烙鐵療法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但烙鐵燒熱技術仍保持遠古時代的木炭燒熱方法,臨床應用不便,故建議采用新技術電熱效應原理制作的電熱烙療器械進行加熱,該文介紹了電熱烙療器械的理論原理及構造方法。其他還有:南杰草的《山南藏醫院藏醫臨床涂擦療效調查分析》(《西藏科技》第 12期),卓尕日的《藏醫起居療法中磕頭的養生作用》(《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 4期),彭毛才讓的《脈瀉療法術后反應處理方法談》(《中國藏醫藥》第 1期),彭毛措、昂青才讓的《淺談貴德縣熱水溝溫泉的認識與臨床功效》(《中國藏醫藥》第 3期),丁洋的《藏醫放血療法:瀕臨失傳的危機》(《中醫健康養生》第 6期),措毛、才讓卓瑪的《藏醫涂擦療法淺析》(《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3期),斗周才讓等的《藏醫艾灸治療寧隆病的技術》(《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7期),等等。
(五)藏醫護理
有論文介紹了藏醫護理的研究實踐或相關知識,如:陳玉平、張扎西嘉措的《藏醫風濕病護理概述》(《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7期),介紹了藏醫風濕病的概念、藏醫藥浴與五味甘露藥浴的關系以及藥浴治療風濕病必須具備的環境和條件,強調風濕類疾病的治療不僅僅是局限于醫院藥物單一治療,浴前、浴中、浴后的護理,更離不開家庭的護理。次仁卓瑪、卓瑪措的《藏醫桑門護理療法治療脈管炎的回顧性研究報告》(《西藏科技》第 6期),收集西藏自治區藏醫院 2010—2012年確診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住院病例 102例,分析采用藏醫傳統桑門護理療法治療脈管炎的特征和療效,結果顯示:痊愈率達 50%,故認為桑門護理療法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少后遺癥的發生。拉毛德吉的《藏醫霍爾曼灸法的護理》(《中國民間療法》第 2期),介紹了藏醫霍爾曼灸法的定義、操作方法、適應證、禁忌證、作用機制,施灸前、中、后的護理措施和飲食起居指導原則。其他還有:娘毛扎西、王連存的《瓊乃得圖患者的藏醫護理》(《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1期),馬紅蓮、仁增什姐的《藏藥灌腸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護理》(《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2期),措毛等的《藏醫藥浴對產后風的治療及護理》(《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 4期),等等。
(六)臨床方法學研究
有論文對藏醫臨床研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如郭慧娟等的《基于關聯規則的藏醫隆滯布病(腦梗死)用藥規律研究》(《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第 4期),收集 2013年 4月至 2015年 4月在西藏自治區藏醫院接受治療且滿足納入、排除標準的隆滯布病患者的病歷資料,分析藥物使用頻次、高頻藥物組合及藥物之間的序列關聯規則、組合規律,共篩選出高頻組合 9組,并挖掘出常用藥物組合為七十味珍珠丸(早晨)→如意珍寶丸或二十四味沉香丸(上午)→三十七味斑蝥丸(中午)→二十味沉香丸(晚上),認為該結果符合數據挖掘的科學性,并能為藏醫藥相關理論所解釋。羅輝等的《癥狀指標在藏醫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基于國內藏醫隨機對照試驗的現狀分析》(《中醫雜志》第18期),分析藏醫臨床研究中采用癥狀作為療效評價結局指標的現狀,納入采用癥狀作為療效評價結局指標的藏醫隨機對照試驗文獻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藏醫臨床研究在結局指標中對癥狀的單獨評價應用較少,且缺乏統一、通用的評價標準,建議應遵循藏醫理論特色,開發符合藏醫自身特點且具有普適性的測量工具。其他還有:任小巧等的《基于藏藥藥性理論的藏藥復方制劑安全性評價研究思考》(《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第 1期)等。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