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學領域的科技論文,主要是研究藏族傳統科技、工藝,以及采用現代科技方法研究藏族語言文字、青藏高原地區地理氣象等方面的文獻。有關語言文字的研究綜述,在本年鑒中有專題介紹,故本部分僅對其他內容的研究成果進行介紹:
(一)冶金術
仁青多杰等的《古代汞制劑技術傳入西藏考——藏藥學家鄔堅巴·仁欽貝西行至烏仗那引進汞制劑技術考述》(《中國科技史雜志》第 3期),介紹了古代藏醫藥學家為汞的冶金術所作的貢獻:公元 13世紀,藏藥學家鄔堅巴·仁欽貝西行至中亞烏仗那后學習并鉆研古代印度流派汞制劑工藝技術,之后在印度和西藏布札等地將相關“汞制劑技術”梵文文獻翻譯成藏文,返藏后他將該技術在藏地進行傳播,使其在西藏相傳 700多年。該技術延續至今,并作為藏藥制劑的核心工藝技術,成為重點研究和開發的對象,在我國古代醫療衛生與科學技術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傳統手工藝
倉姆啦的《拉薩地區藏族民間手工藝發展現狀調研》(《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6期),以拉薩地區為主要研究區域進行調查、采訪,總結出該地區民間手工藝在傳承方面主要依托公辦教育機構和私營企業培訓兩大平臺,論述了這兩種傳承方式的異同優劣,介紹拉薩地區民間手工藝的發展現狀,以此管窺整個西藏地區民族手工業發展的基本面貌。楊婭、周毓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西藏傳統陶器制作的傳承與發展——以扎囊縣雜玉村為例》(《文化遺產》第 6期),在對雜玉陶器概況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雜玉陶器的傳統制作工具及傳統制作過程進行了仔細調查,通過風雨飄搖的技藝傳承和舉步維艱的發展之路探析了雜玉陶器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現狀,認為雜玉陶器傳統技藝首先是保護、傳承,繼而才是利用、發展;政府、媒體、商界乃至傳統手工從業者應發揮各自優勢,讓西藏傳統制陶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技藝奇葩繼續傳承并綻放異彩。其他還有:孫隨太的《論安多藏區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以唐卡為例》(《大眾文藝》第 15期),霍巍的《西藏西部考古新發現的茶葉與茶具》(《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1期),等等。
(三)天文歷算
羅布頓珠的《藏族古代七位女性大師之醫算學貢獻略論》(《西藏科技》第4期),通過查閱藏醫藥古籍文獻資料,梳理七位女性藏醫藥天文歷算學家(門摩隆瑪帝、嘎姆帕瑪、覺姆益西措杰、加玉達姆門尊、瑪吉拉卜珍、白瑪措吉、瑪吉珠古覺彭)的生平,以及她們為藏醫藥天文歷算發展作出的貢獻。
(四)地理氣象
本年度研究青藏高原地區地理氣象特征(如氣溫、地溫、凍土、降雨、降雪、積雪、干旱等)的文獻有百余篇,主要發表于《高原氣象》《青海氣象》《西藏科技》《高原山地氣象研究》《地理學報》等學術期刊。代表性論文如:黃芳芳等的《藏北高原地表溫度對氣候變化響應的初步分析》(《高原氣象》第 1期),利用藏北高原地區那曲高寒氣候環境觀測研究站地面觀測資料,對 2001—2012年藏北高原地表溫度的年際變化和年內變化規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特征進行了分析。袁玉梅的《近 30年來青海湖地區氣溫、地溫及凍土變化分析》(《青海氣象》第 2期),以青海省剛察、海晏、共和、天峻 4個站代表青海湖地區,利用 1981—2014年的氣溫、地溫及凍土資料,對青海湖地區氣溫、地溫及凍土變化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青海湖地區的氣溫變化呈逐漸升溫的態勢,與全球的氣溫變化趨勢一致;青海湖地區年平均氣溫的升溫率為 0.55℃/10a,變暖的季節主要是冬季;青海湖地區的地溫變化同氣溫變化基本一致;最大凍土深度的變化與地溫變化的關系并不明顯,而與極端最低氣溫有著反相關。趙雪雁等的《近 50年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牧草生產潛力及物候期的影響》(《中國生態農業學報》第 4期),基于青藏高原及周邊 107個氣象站點 1965—2013年逐月氣溫、降水及日照時數等氣象數據,分析了 1965年以來青藏高原區的氣候變化趨勢,并采用 MODIS數據、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及 GIS技術分析了近 50年來青藏高原牧草氣候生產潛力及其時空變化特征,利用連續 22年的青藏高原牧草生育期觀測數據,探討了牧草生育期的時空變化特征及氣象因子與牧草主要發育期的關系,認為利用青藏高原牧草生產潛力及物候期與氣候因子的響應規律,可為提高該區牧草的實際產量和保護青藏高原草地生態系統提供借鑒和依據。其他還有:尼瑪吉、次旦巴桑的《2013年 10月西藏地區天氣氣候特征分析》(《西藏科技》第 1期),劉依蘭、袁雷的《日喀則市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西藏科技》第 1期),吉哲君等的《甘南高原近 37年冬季凍土深度變化趨勢及影響因子分析》(《青海氣象》第 2期),陳功、何光碧等的《青藏高原邊坡地形重力波拖曳方案應用的個例研究》(《高原山地氣象研究》第 1期),姚宜斌等的《青藏高原地區 1979—2014年大氣可降水量和地表溫度時空變化特征分析》(《科學通報》第 13期),黃超云等的《西藏地區宇宙射線吸收劑量率變化規律探討》(《中國科學:技術科學》第 2期),閆立娟、鄭綿平的《近 40年來青藏高原湖泊變遷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地學前緣》第 4期),等等。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