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9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陜西師大國外藏學研究中心協辦的王堯先生追思會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四川、陜西等地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共同追思和緬懷王堯先生。
18日
由蘭州市委宣傳部和青海省黃南州委宣傳部共同主辦,蘭州市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黃南州熱貢藝術博物館、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西北民族大學承辦的主題為“梵華盛世·祈福新年”首屆國際唐卡大展高端論壇在蘭州開幕。論壇除了展出唐卡,還邀請來自北京、西藏、四川和甘肅的專家學者,共話交流唐卡藝術。西藏大學教授阿旺晉美、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春和、黃南州熱貢藝術博物館館長趙潛、四川大學教授康·格桑益希等專家學者從唐卡藝術風格和畫派定義問題、國內唐卡研究與保護的現狀、唐卡的傳承和發展等角度,探討唐卡藝術的傳承和創新。推動唐卡藝術產業化發展亦成為當日專家學者探討的重點話題。
18日
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上線發布儀式在北京廣濟寺中國佛教協會舉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副會長演覺、宗性等參加。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第一批公布了 870位境內活佛的信息。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是國內宗教教職人員身份信息首次實現互聯網查詢,提供活佛信息查詢服務,在中國佛教協會網站、國家宗教事務局網站和中國西藏網同步上線。
3月
8日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應用語言學研究室人員研發的《藏語自然語言處理平臺》正式上線。《藏語自然語言處理平臺》涉及藏文字符研究、詞法分析、句法語義以及機器翻譯等內容。
25日
為紀念西藏民主改革 57周年及第八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制作完成的兩集紀錄片《廢奴》在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播出。國內藏學界的眾多學者參與了紀錄片的拍攝錄制。紀錄片中,學者們通過還原真實歷史,梳理廢除封建農奴制的必要性,思考《廢奴》對于人性解放和尊重人權的重要意義。
4月
1日
由北京大學與西藏大學聯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格薩爾》說唱語音的自動識別與格薩爾學的創新發展”項目啟動、專家咨詢會在西藏大學舉行。
5—29日
應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邀請,日本大谷大學藏學家康噶·崔臣格桑(Khangkar Tsultrim Kelsang)教授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進行學術講座。講座題目為:“古籍文獻的解讀和研究方法——以青絳白央大師《俱舍論釋》解讀為例”。中心、中央民族大學藏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學者和師生 90余人參加。
6日
“西安工程大學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西安工程大學舉行。研究中心將通過與青海藏文化博物院持續合作,創建藏族文化傳播陣地,打造藏族文化建設平臺。
15—16日
“西藏高原醫學論壇”在西藏民族大學召開。來自西藏自治區教育廳、科技廳有關領導,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部分醫院代表、西北大學部分研究生及西藏民族大學部分師生參加。本屆論壇旨在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術交流,為高原相關疾病的研究與治療提供理論支撐。
15—29日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加強藏漢翻譯人才培養,推動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由西南民族大學和西藏自治區藏語委辦(編譯局)主辦的“西藏藏漢雙語翻譯骨干培訓班”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辦。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鄭堆研究員應邀參加。
此次培訓為期 15天,共有來自西藏昌都、阿里、那曲、山南、林芝等各地各部門的 60名基層干部學員參訓。培訓班邀請了降邊嘉措、多識活佛、格勒博士、杜永彬研究員等 19名專家學者講授時事政治、民族政策理論、藏漢文化史、藏漢翻譯史、翻譯理論技巧等。
22日
《西藏日報》創刊 60周年座談會在西藏日報社召開。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區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曉華出席座談會并講話。區內媒體和中央駐藏媒體參加了座談會。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領導,西藏日報社負責人,報社退休老同志、老報人、在職干部職工代表,新華社西藏分社、經濟日報社、區新聞出版廣電局有關同志作了發言。
23日
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衛拉特學·托忒學研究中心舉辦的“藏傳佛教與衛拉特歷史文化:紀念衛拉特蒙古皈依佛教 4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舉行。來自中國、日本、蒙古、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 6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與會專家學者就藏傳佛教與衛拉特歷史、文獻、文學、語言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5月
8日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與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邊疆學研究中心、日喀則市委市政府、吉林省第五批援藏干部中心組共同主辦的“文化援藏與治邊穩藏”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校、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四川大學和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等院校的 2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文化援藏與治邊穩藏”進行討論。此次研討會是我國學術界首次以“文化援藏”與“治邊穩藏”為主題的學術會議。
10日
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完成由意大利知名藏學家南喀諾布教授授權的首部海外藏學著作《南喀諾布文集》。本書由 5卷組成,字數 250余萬字,內容涵蓋藏傳佛教、藏文化、藏醫學以及藏族歷史等多方面著述。
南喀諾布先生 1938年出生在四川省德格縣,3歲時被認定為不丹藏傳佛教竹巴噶舉派轉世靈童,赴不丹研習佛法。1960年,受國際著名藏學家圖齊邀請赴意大利,并于 1964年開始擔任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藏蒙語言和文學專業教授,后在該所大學創建藏學和蒙古學專業,現為該校終身教授。
11—20日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第十二屆高級學銜暨第四屆中級學銜辯經考試、論文答辯及學銜授予活動在北京西黃寺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舉行。這是自 2015年 6月 1日施行《藏傳佛教學銜授予辦法(試行)》(國家宗教事務局令第 12號)之后,首次依照文件相關規定開展藏傳佛教學銜考試和授予活動。
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佛教協會有關領導和來自西藏和四省藏區的宗教界人士 300余人參加學銜授予和證書頒發儀式。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張裔炯作重要講話。13名學員獲得“拓然巴”高級學銜,22名學員獲得“智然巴”中級學銜。
今年獲得“拓然巴”高級學銜的僧人均來自苯波派,這是藏傳佛教新學銜制度實施以來,第一批考取“拓然巴”高級學銜的苯波派高級學銜班畢業生。至此,藏傳佛教格魯、噶舉、寧瑪、薩迦、覺囊、苯波六大教派均有了“拓然巴”高級學銜,壯大了藏傳佛教代表人士隊伍,增進了各教派的平等團結。
15—28日
“感知中國—中國西部文化行”走進歐洲活動在意大利米蘭和德國法蘭克福、斯圖加特舉行。活動以文化交流為載體,通過民族歌舞表演、影視展映、圖片唐卡展、圖書展和專家交流等多種形式,向意德兩國及歐洲各界人士介紹中國西部,特別是中國西藏和新疆等地少數民族文化得到傳承保護,以及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的真實情況。
20日
紀念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成立 30周年學術座談會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召開。會議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鄭堆研究員主持。中央統戰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 50位專家學者參加。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熱地發來賀信。中央統戰部七局副局長金志國出席座談會并講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黨組書記游洛屏在座談會上發表致辭。
20—25日
由悉尼中國文化中心主辦,中國北京吉祥唐卡畫院和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文體局承辦的中國唐卡藝術展在澳大利亞悉尼中國文化中心舉行。本次展覽共展出古代唐卡 4幅,現代唐卡 23幅。唐卡藝術展展示了唐卡藝術的發展和傳承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
22—26日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當代研究所所長廉湘民等一行 6人赴南非共和國訪問交流。這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第三次組團出訪南非。
在前兩次出訪成果的基礎上,出訪團繼續加深與南非智庫全球對話所、金山大學、南非大學、約翰內斯堡大學孔子學院及中國駐南非大使館的交流,并與智庫研究人員、高校教授、孔子學院師生及大使館工作人員進行深度溝通。5月 24日上午,代表團團長廉湘民與約翰內斯堡大學孔子學院校長孟耶(Merthold Monyae)簽署合作意向協議。
出訪團還向南非智庫、高校及我駐南非大使館等贈送了中國藏學出版社新出版的中英文圖書,展示了中國藏學最新研究成果,宣傳了我國西藏政策及改革開放以來西藏自治區各項建設事業取得的成就。
24—31日
為響應“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組成以周煒、李德成、扎呷、肖杰、楊濤為成員的 5人南亞出訪團,對“一帶一路”上的重要支點斯里蘭卡和尼泊爾進行訪問。
出訪團以藏文化交流為切入點,在兩國共進行了 10場交流活動。出訪團先后與斯里蘭卡體育發展部、斯中社會文化合作協會、斯里蘭卡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斯里蘭卡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大學、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斯里蘭卡民間佛教組織、尼泊爾阿尼哥協會等機構人員座談交流,全面介紹了西藏經濟社會的良好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的成就。
出訪期間,出訪團與斯里蘭卡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大學、斯里蘭卡斯中社會文化合作協會、尼泊爾阿尼哥協會等單位簽訂了意向性合作協議。
29日
由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四川農業大學共同主辦的“精準扶貧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與會代表作了“中國精準扶貧方略若干前沿思考”“政府要為發揮社會力量自愿扶貧精準扶貧的優勢創造條件”“‘五個一批’與精準扶貧的若干問題”“綠色發展與精準脫貧”“發展現代農業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思考”“中國貧困特征與社會扶貧研究”“同步全面小康進程中四川精準脫貧研究”等報告,并圍繞精準扶貧中的政府與社會參與、鄉村治理、制度創新等相關議題進行學術探討。
30日
由甘肅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成果《藏傳佛教高僧弘法手跡珍典》第一輯、第二輯圖書在河北廊坊舉行的第二十七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舉行首發式。
《藏傳佛教高僧弘法手跡珍典》由蘭州大學教授洲塔和西藏百慈藏文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嘎瑪德來擔綱主編,帶領專家團隊,歷時十余年完成。全書共 120函。
30—31日
西藏大學首屆高原醫學與高原心理學高峰論壇在拉薩舉辦。來自軍事醫學科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協和醫院等國內知名的醫學和心理學專家近 30余名以及來自師范學院和醫學院的 90多名師生參加。會議以“高原醫學與高原心理學——高原特色下的交叉與融合”為主題,旨在促進高原醫學與高原心理學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西藏大學高原跨學科群的發展。
30日—6月8日
“中國藏文化交流團”訪問匈牙利、冰島、丹麥北歐三國。訪問期間,代表團同三國議會、科學院、相關高校研究機構和當地的藏胞進行廣泛接觸。代表團通過科研成果宣講活動,展示了西藏自和平解放,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變化。此外,代表團還分別給駐三國我國使館的工作人員做了關于“西藏問題”的專題報告。
6月
5日
由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和曼谷中國文化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西藏扎西德勒”西藏唐卡展在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開幕。此次展出的 47件唐卡作品,涵蓋了西藏社會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宗教故事、風土人情、神話傳說等多個方面。
7日
全國藏語術語標準化工作委員會召開審讀會議,討論《藏漢英對照藏區地名規范手冊》(四省藏區部分)。
13日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 32次會議在瑞士日內瓦開幕,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當代所研究員杜永彬應邀參會并參加多場多邊會議。
16日
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在京委員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學者交流座談會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召開。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民族宗教委員會部分在京委員、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領導班子、有關部門負責人及專家學者參加。
座談會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鄭堆研究員主持。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黨組書記游洛屏分別致辭。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所所長張云研究員、宗教所所長周煒研究員、社會經濟所格桑卓瑪副研究員作了專題報告。
18—27日
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干事鄭堆任團長的學術代表團赴挪威卑爾根參加第十四屆國際藏學研討會。代表團成員參加的小組討論主要圍繞西藏宗教、藏族文學、寺廟歷史、藏文信息技術、唐卡藝術和轉型中藏區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展開。圖書資料館扎西次仁與兩名海外學者共同主持了“藏文信息技術”討論小組的研討。
除參加學術討論外,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還專門在會場設立展位,展示了一批我國藏學領域的最新學術著作,受到與會學者歡迎。此外,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與奧地利科學院、德國多所大學合作出版的梵文論文系列也被公開展出。
20日
由青海省政府主辦,“青洽會”組委會、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青海師范大學、青海省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院共同承辦的第十七屆“青洽會”“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西寧舉行。來自相關行業的專家學者,圍繞加快對外開放、深化交流合作,打造戰略支點,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等內容進行研討。
21—23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格桑卓瑪副研究員帶隊的西藏脫貧攻堅課題組在西藏定日縣扎西宗鄉進行調研。
24日
由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倡議,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指導協調,陜、甘、青、川、藏五院聯合攻關的“唐蕃古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前期研究”項目啟動會在蘭州召開。
24日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洲塔教授主編的《藏傳佛教高僧弘法手跡珍典》第一輯 40冊,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
據洲塔教授介紹,此次出版的《藏傳佛教高僧弘法手跡珍典》第一輯 40冊,
接下來還會陸續推出第二輯、第三輯,全部出齊,預計有 120多冊。這批文獻中有很多成書于藏傳佛教后弘期初期,內容涉及后弘期初期藏傳佛教諸派高僧大德的稀見著述、生平傳記、道歌、教法史、佛經注疏、禮贊等。代表性的珍貴資料,有歷來被認為是第一部藏文歷史典籍《巴協》的一個新版本,全書共62頁,字跡清晰,保存完整,為《巴協》版本的對勘提供了新資料。此外,還有瑪爾巴、米拉日巴等大成就者的傳記,其中僅《米拉日巴傳》就有 6個不同版本,有一個版本聲稱是米拉日巴家族的一子弟在跟隨上師講經傳法、調解糾紛過程中每天所做的記錄,如果屬實,則為當朝人寫當朝事,具有“實錄”性質。
25—26日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西藏大學、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聯合主辦,主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黨的治藏方略暨學習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學術研討會在拉薩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藏大學等高校及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中央編譯局的專家學者參加研討。
26日—7月 21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張云研究員帶隊,梁俊艷副研究員、邱熠華助理研究員等參加的課題調研組,赴西藏自治區及甘肅、青海、云南等省藏區進行實地調研,完成了《貫徹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政策項目落實情況調研報告》。
28日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宗教經濟研究課題組在西藏墨竹工卡縣工卡鎮進行調研。
29日
中國社科院西藏智庫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社科院等 34家單位的近 80名領導及專家學者出席會議。中國社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斯塔發表講話,并為西藏智庫揭牌。理事會審議通過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西藏智庫章程》《西藏智庫項目管理辦法》《西藏智庫成果管理辦法》,聽取了理事關于西藏智庫工作的意見建議。
西藏智庫是由中國社科院發起、聯合國內相關研究機構共同成立的,將在中央西藏工作協調小組的指導下,在中國社科院黨組領導下,圍繞國家治藏戰略和西藏及四省藏區發展與穩定,開展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綜合性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
29日
《中國宗教》雜志社在京召開“200期,《中國宗教》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座談會。來自宗教領域的專家學者、媒體代表和國家宗教局的 30多位代表就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宗教宣傳工作展開討論。
30日
《信息技術藏文詞匯》國家標準由中國標準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這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文字的信息技術詞匯國家標準,標志著歷時 10年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申報立項并承擔編制報批的國家標準已經順利完成。
7月
5日
由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主辦、西南民族大學協辦的 2016年度藏語文新詞術語翻譯專家審定會在成都召開。來自北京、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青海等地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教育等領域的專家學者 30余人參加。
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于 2008年啟動新詞術語規范化項目,連續 7年在相關省區召開了 7個語種的翻譯專家審定工作會議。專家審定會先后在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青海召開,共審定藏語新詞術語 2000余條,收集整理新詞術語匯編成 7冊。
7—8日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拉薩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6·中國西藏發展論壇”在拉薩召開。來自 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130余位專家學者和相關人士圍繞“西藏發展的新階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主題和“創新發展:機遇與選擇”“協調發展:傳統與現代化的接軌”“綠色發展:潛力與優勢”“開放發展:‘一帶一路’的新愿景”“共享發展:精準扶貧與民生改善”五個分議題分別在大會和分組會議上發言。會議形成《拉薩共識》。
8日
甘肅省 2016年藏醫藥學術研討會在甘肅迭部召開。來自西藏和四省藏區的260余名藏醫界知名專家學者參加。學者們就辨識藥材、鑒定藥性,推動藏醫藥事業發展,更好服務于各族群眾的健康等議題展開研討。
8日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全國《格薩爾》領導小組辦公室和西南民族大學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全國格薩爾研究西南基地”掛牌儀式在成都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朝克和西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邊境共同為“全國格薩爾研究西南基地”揭牌。
8—9日
由青海省法學研究所、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主辦,以“依法治藏視角下的民族地區法律問題”為主題的第二屆“青藏高原法治論壇”在西寧舉行。青海民族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上海政法學院、西北民族大學等十余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圍繞“青藏高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民間法 /民族習慣法”“民族問題與民族法制建設”等論題就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群體性事件應對、生態環境保護、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等熱點問題展開研討。
8—10日
由甘肅省文化發展學會和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聯合舉辦的“‘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合作舉行。中華美學學會、云南大學、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甘肅省文化發展學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70余人參加。本次會議圍繞民族地區文化發展如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民族文獻的搶救,整理與研究等問題展開討論。
13日
由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青海省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甘肅省民族研究所、甘肅省藏學研究所聯合承辦的“藏羌彝民族走廊文化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暨西部五省區社科院院長聯席會議”在蘭州召開。來自五省區社科院、甘肅省民族研究所、藏學研究所等科研學術機構的 80余位專家學者參會。本次研討會圍繞藏羌彝民族走廊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式、實現路徑,文化產業融入“一路一帶”建設的戰略構想,文化產業開發與民俗旅游業拓展,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以及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等問題展開研討。
15—19日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所長兼北京藏醫院科研教學處處長仲格嘉一行 6人出訪美國,在南加州地區開展“藏醫文化周”活動。出訪團通過開展藏醫健康咨詢義診和藏醫學講座等活動,為海外僑胞送溫暖,傳播藏醫文化,受到當地各界歡迎。美國《僑報》、環球通訊社做了采訪報道。
16—17日
由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研究》編輯部、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 8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昆明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云南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 80余人參加。研討會以“紅軍長征與少數民族”為主題,通過主題發言、分組討論、實地考察等方式展開交流。
19—20日
由青海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國宗教學會聯合主辦,青海民族大學宗喀巴研究院承辦的第二屆宗喀巴學術研討會在西寧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貴州大學、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研究機構與高校的 54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分為漢語組和藏語組進行分組交流,40多名專家在討論中匯報了各自最新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20—8月3日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拉先加助理研究員攜課題《“?????”在格魯派傳統主屬寺中的使用及對其發展的影響考析》前往青海、西藏等地的藏傳佛教寺院進行實地調研。
22日
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成立大會在拉薩召開。西藏自治區政府原副主席、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原總干事拉巴平措出席成立大會并致辭。該協會是從事倉央嘉措文化研究的非營利性民間社會團體,致力于還原真實的倉央嘉措及其文學作品,推動相關領域文化研究及文學創作產業開發。
協會以國內部分藏學家為骨干,由各方面相關專家學者組成。大部分成員通曉藏漢兩種語言文字。協會計劃組織創作有關倉央嘉措的文藝、影視作品,將在國內外舉辦倉央嘉措文化學術研討、文藝演出、展覽展示等活動,籌辦倉央嘉措文博館以及研究網站等。
8月
2—3日
由青海民族大學與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共同承辦的“青藏高原與‘一帶一路’戰略”學術討論會在西寧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青海民族大學等 20余所高校及科研單位的近 70名專家學者參加。
與會專家圍繞“青藏高原全面對外開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青藏高原各民族與‘一帶一路’的歷史與現實關系”“全面對外開放格局下西南各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三個主題,以“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經濟走廊”“全面小康”“精準扶貧”、現代“岷江道”、“少數民族建筑文化”“女性文化”“土司文化”“家庭美德”“祭山習俗”“口傳文化”“宗教消費”“語言文化”等關鍵詞進行探討。
2—4日
由中國西藏文化保護發展協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西藏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的第六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在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召開。出席研討會的代表共計 325人,其中國內 216人,海外 109人。本屆研討會共收到提交論文 416份,選定 308篇,涵蓋藏學研究的各個領域。
研討會上,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裔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游洛屏、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院長白瑪朗杰先后致辭。十余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對西藏可持續發展問題、梵文貝葉經研究、藏傳佛教經典研究、活佛轉世制度研究、依法治藏研究、藏區生態文明建設等藏學研究與服務社會、藏學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大會發言。研討會按“一帶一路”與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建設、社會轉型與變遷等 19個專題進行小組研討。與會專家學者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論點嚴謹,討論熱烈,交流和諧,氣氛良好,既有對基礎研究成果的探討,也有對現實問題研究的思考。
研討會期間參會者還參觀了活佛轉世專題展覽、明清時期北京及蒙古族地區藏文文獻經函展覽、藏學圖書展覽、“匝嘎利”展覽及講座、民族志紀實專題電影《凡塵凈土》觀摩會、實地考察等活動。
4—6日
西藏大學文學院與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絲綢之路上的中國西藏高級學術研討會”在拉薩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史學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首都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 12人圍繞“絲綢之路上的中國西藏”“1949年前帝國主義對藏政策的歷史考察”“學科建設與科研創新”三個問題進行研討。
會議還就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學術交流等領域初步達成共識。
9—12日
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大陸動力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承辦的
“2016年第四屆青藏東北緣構造與地球物理研討會”在西藏自治區林芝縣魯朗鎮召開。來自國內外 22家研究機構和大學的 57位代表出席。
本次研討會圍繞青藏高原東北緣殼幔結構及介質不均勻性與各向異性,青藏高原東北緣構造運動、地球動力學及其相關科學問題,青藏高原周邊大地震活動與地震災害,青藏高原及鄰區地球物理學最新研究進展,以及流動地震臺陣觀測技術等進行討論與交流。
10日
《中華大典·藏文卷》青海工作站掛牌儀式在青海師范大學舉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鄭堆研究員出席并致辭。中心科研辦主任李德成研究員、青海師范大學副校長扎布等出席。
11日
由國家級重大研究項目“青藏高原環境與山水文化”課題組主辦,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經濟研究所和青海民族大學承辦的“青藏高原環境與山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西寧舉行。來自北京以及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藏區的 5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
研討會上,近 30名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山水文化與地域歷史、信仰和認同”“山水文化的實地調查研究及方法”“苯教研究中的山水文化”“山水文化與環境(文化)保護”“文獻中的山水文化”等內容,分別作了主題報告。參會人員圍繞主題報告,對青藏高原山水文化的獨特性、青藏高原山水文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神山圣水實證研究等議題進行交流。
11—13日
由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全國搶救保護《格斯(薩)爾》工作領導小組、內蒙古《格斯爾》工作領導小組聯合主辦,第八屆《格斯(薩)爾》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全國搶救保護《格斯(薩)爾》工作成果展在呼和浩特舉行。來自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匈牙利、蒙古、土耳其、日本等國家的十多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北京、西藏、青海、內蒙古、四川、新疆、甘肅、遼寧等 8省區市的 100多位專家學者和《格斯(薩)爾》演唱藝人參加。
11—14日
由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主辦、西藏大學和湖北省動物學會承辦的
“第一屆高原原生動物學術研討會”在拉薩舉辦。來自中科院武漢水生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國第二軍醫大學等單位的 26名專家參加。與會代表就學科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進行匯報。學者們還就自游生和寄生類原生動物等前沿問題進行討論。
12日
由青海省藏醫學會主辦、玉樹州藏醫院承辦的“仲曼流派學術思想傳承研究及康巴地區藏藥材識別學術研討會”在青海省玉樹州舉行。來自青海、湖南、江西、西藏昌都、四川甘孜、四川阿壩、四川德格和青海各州縣的 140多名藏醫界專家、學者參加。
12日
由西藏人民出版社歷時 8年時間編纂而成的《現代藏語詞典》出版發行,成為西藏出版的首部綜合性現代藏語詞典。
該詞典共收錄了 8萬余詞條,除了常用的詞匯,還收錄了較為普遍使用的新詞術語、部分梵文詞匯以及西藏歷史檔案中的公文術語等,適合小學至大學乃至研究者等不同人群使用。詞典約 240萬字,近 2300頁。這部詞典除了涵蓋藏族歷史、文學、醫學、天文、民俗等不同類別的詞匯外,還有涉及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名詞解釋、民族簡介和現代科技領域的詞。
13日
以“民族醫藥,互鑒互融”為主題的“全國民族醫藥學者論壇”在內蒙古阿拉善盟召開,來自全國各省市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科技學者,西藏、新疆、廣西、寧夏、四川、云南、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的醫藥專家 60余人參加。
14日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 80周年座談會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國情調研基地掛牌儀式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青海大學、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和青海省委統戰部的專家、學者和干部參加。
15—18日
由西藏大學理學院、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西藏自治區能源示范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首屆高原能源環境技術學術交流與項目合作研討會”在拉薩召開。與會專家就西藏高原地區的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環境技術發展和需求、“十三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以及高原污水處理等進行研討。
17日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專業委員會、青海省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西寧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蘭州大學等科研機構、高校和省社科院、青海省內高校及相關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與會人員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民族文化遺產,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信息化等主題展開討論。
18日
由浙江美術館和普陀山佛教造像研究院主辦的“漢風藏韻——漢藏佛教藝術與國家文化認同學術論壇”在浙江美術館舉辦。相關單位的 40余位領導、專家學者參加。
20日
西藏大學召開“創新·融合·發展——民族地區學術期刊與名欄建設暨西藏大學學報創刊 30周年學術研討會”。來自教育部社科司、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西藏自治區有關部門各大學術期刊負責人及西藏大學各學院(部)的師生代表、《西藏大學學報》的作者代表共 166人參加。會議期間,各參會代表圍繞民族地區學術期刊影響力提升和評價指標、民族地區學術期刊名欄建設和期刊定位研究、民族地區學術期刊的外宣工作和規范化工作以及新媒體下民族地區學術期刊的機遇與挑戰等議題進行交流。
21—23日
“拉薩門孜康建院 100周年暨世界中聯藏醫藥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年會”在拉薩舉行。會議邀請了 12位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挪威、奧地利等國學者及國內 300余位藏醫藥專家學者參加。本次會議主題為“傳承、交融、創新、發展”。會議內容包括藏醫歷史文化、學術理論、臨床實踐、藏藥產業等。共有57位國內外學者分別在主會場和 4個分會場作學術報告。
21—23日
毛爾蓋·桑木旦大師學術研討會在其故鄉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和高僧大德參加。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和高僧大德圍繞毛爾蓋·桑木旦的愛國情懷、學術成果、教育理念、治學風范等方面進行探討。
研討會期間,還舉行了毛爾蓋·桑木旦大師紀念館揭牌儀式,并正式對外開放。
21—28日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的中國藏文化交流團訪問了蒙古國和韓國。交流團與當地官員、學者、藏傳佛教界人士等各界人士進行深入交流,介紹和闡釋了中國西藏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成就和民族宗教政策,以及中國根據國情和西藏特點保護、傳承西藏文化的成功做法。
25日
由斯中社會文化合作協會主席英德拉南德·阿貝塞克拉帶領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斯里蘭卡征文比賽”獲獎選手代表團訪問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代表團與中心學者進行座談交流并參觀了西藏文化博物館。
“‘一帶一路’倡議和斯里蘭卡征文比賽”活動旨在讓斯里蘭卡人民關注“一帶一路”倡議并為斯里蘭卡發展建言獻策。
9月
2日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與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在京簽訂合作意向書,就西藏自治區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調查研究、資料編纂、成果展示、宣傳教育、專家咨詢和業務支持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
2—4日
首屆西藏民間收藏精品展在西藏自治區博物館舉辦。此次展覽共展出藝術精品 94件,聚集了佛像、唐卡、藏幣和古代民間器物等收藏品。展品之一的“印度早期帕拉王朝石雕”已達到館藏級水準。
10—16日
由文化部、國家旅游局、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人間圣地·天上西藏”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在拉薩開幕。本屆藏博會以“突出主題,提升品質;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簡樸隆重,體現特色;正面宣傳,主動發聲;跟蹤問效,全程監管;確保安全,和諧有序”為原則,突出活動實效,體現主題特色。
此次“藏博會”主體活動包括歡迎招待會、開幕式、開館巡展、主旨論壇、展覽展示產品展銷、2016·西藏喜馬拉雅攝影文化節、重點項目簽約、布達拉宮珍寶館開館巡展、招商引資暨經貿洽談、閉幕式暨招商引資集中簽約儀式等10個方面。
“藏博會”期間還召開了包括以“‘一帶一路’與西藏加快建設國家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為主題的中國西藏旅游文化主旨論壇,以及“西藏天然飲用水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旅游分論壇”“文化分論壇”“藏醫藥分論壇”和“中國西藏青年創新創業發展論壇”等 5個分論壇。
12日
《中華大典·藏文卷》西藏工作站在拉薩掛牌成立。《中華大典·藏文卷》西藏工作站設在西藏大學圖書館藏文古籍研究所。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鄭堆研究員、西藏大學副校長李俊杰出席并揭牌。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西藏自治區圖書館、布達拉宮管理處、西藏藏醫學院等單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出席。西藏大學文學院、科研處、藏學研究所領導和圖書館工作人員參加。西藏大學圖書館館長尼瑪扎西主持掛牌儀式。掛牌儀式上,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向西藏大學圖書館捐贈了《中華大典·藏文卷》系列叢書《薩迦五祖文集》(1—25冊)。
12—13日
第三屆中國唐卡藝術節高端論壇在拉薩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唐卡研究學者及畫師,拉薩當地畫師、畫坊學徒及高校唐卡系學生等 150余人參加。
本屆唐卡高端論壇共分為 4個單元,圍繞唐卡藝術風格、流派理論探索與梳理;唐卡藝術保護方法及新技術應用;唐卡藝術創新與發展趨勢;唐卡藝術鑒賞與收藏;唐卡藝術經典文獻翻譯等方面的內容展開。
13日
西藏自治區動漫協會掛牌成立。西藏目前已有十余家文化企業從事動漫影視產業,運用動漫影視作品展示傳播西藏文化。我國首部格薩爾題材動畫片《格薩爾傳奇》也已啟動,約有 50集。
此外,西藏影視動漫產業基地今年 8月也掛牌成立,已入選國家文化產業專項扶持資金項目。
13日
中國西藏首屆藏醫藥國際論壇在拉薩召開。國內外 4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共同探討藏醫藥未來發展,論壇宣讀《拉薩公報》,達成藏醫藥學發展五項共識。
14—22日
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晉美旺措為團長的西藏文化交流代表團先后訪問了捷克、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等國。訪問期間,交流團與三國政界人士、專家學者、高校師生等進行互動交流。介紹了西藏的發展情況,并就邀請訪藏、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達成初步意向。
17—18日
由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主辦,陜西省銅川市人民政府研究室承辦,杭州佛學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單位協辦的主題為“因明與玄奘大師”的第十二屆全國因明學術研討會在陜西銅川舉行。來自北京、臺灣、浙江、西藏、內蒙古、青海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 70余名漢藏僧人及專家學者參加。本次研討會共收到學術論文 40余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主任鄭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劉培育等發表講話。與會學者圍繞因明理論、歷史、文獻以及因明與其他學科的比較等議題展開討論,研討專題包括“漢傳因明”“藏傳因明”“蒙古因明”“因明與邏輯比較研究”,以及因明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8—28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登巴達吉研究員帶隊的藏藥材考察組在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等地進行藥材考察與標本采集。
20—21日
由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業委員會、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文獻研究基地、中國藏學雜志社聯合主辦,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承辦的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業委員會 2016年學術年會在西北民族大學召開,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西藏大學等單位的近 60位專家參加。
開幕式上,西北民族大學副校長郭郁烈、中國藏學雜志社社長黃維忠分別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西夏學家史金波先生代表與會專家講話。大會分敦煌吐蕃文獻、吐蕃歷史、西夏學、蒙古和回鶻文獻等六組分會主題由30余位專家學者進行分組發言。
21日
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文化產業項目推介暨簽約儀式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鄭堆研究員、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校長陳富榮等參加簽約儀式。期間,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讀者出版集團簽訂三方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旨在藏文古籍文獻的搶救保護、整理編譯、出版推介,以及藏文古籍文獻數字化、專業資源數據庫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強業務合作,致力于保護和發展藏族文化,提升藏族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水平。
23日
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召開“2016民族宗教問題高層論壇”。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蘭州大學、新疆社會科學院、寧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單位的 3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
24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共同主辦的“共享發展與藏區精準脫貧”學術研討會在西寧舉行。來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國家民委、部分高校、黨校和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五省區社會科學院的 7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
本次研討會除了主題演講和小組討論環節,還組織與會專家學者在海南藏族自治州進行實地調研和座談。
24—25日
由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臺灣傳統倫理文化發展協會共同主辦的“2016漢藏佛教文化研討會”在臺灣地區舉行。此次研討會邀請了國內各藏傳佛教學院、西藏和四省藏區各大寺院的活佛、堪布,共同研討漢傳、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佛教如何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等問題。
27日
由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中國翻譯協會民族語文翻譯委員會主辦、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承辦的第十三次全國民族語文翻譯工作座談會暨全國民族譯協會長秘書長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來自全國 13個省、市、自治州的 4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交流開展民族語文翻譯的工作情況。
29日
由中國水土保持學會、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水利廳聯合主辦的“西藏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高端論壇”在拉薩召開。來自國內相關部門和西藏自治區相關單位的 100余人參加。
本次論壇是西藏首次以“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大型研討活動。與會專家在理論研究、政策制定、措施落實等方面為西藏水土保持建言獻策。
10月
7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牽頭的《中華大典·藏文卷》編纂工程,在西藏大學成立工作站。
《中華大典·藏文卷》主要收錄歷代藏族學者的原文著作,相關編纂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目前已整理《菩東文集》120多函,25冊《薩迦五祖文集》正式出版發行。
2013年,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啟動《中華大典·藏文卷》編纂工程,確立了為期 15年的出版計劃,出版內容時間跨度從 7世紀到 20世紀中葉,計劃收書上萬種。此前,已在青海大學等院校設立工作站。
10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主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師范大學協辦,中國藏學雜志社、金川縣委縣政府承辦的“紅軍長征在藏區學術研討會”在金川舉行。來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以及金川縣委、縣政府等單位的 5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專家們從不同視角回顧了紅軍長征在藏區的歷史意義,研討了新形勢下弘揚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11日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民族理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暨紀念牙含章先生誕辰 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央民族大學召開,百余位民族理論學、藏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研討。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鄭堆研究員參會并致辭。
12—18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科研業務辦公室、北京藏醫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七屆全國藏醫藥高級研修班”在北京藏醫院開班。來自北京、內蒙古、西藏、四川、云南、甘肅、青海、新疆八省區的 60多家相
關機構的 150名藏醫藥醫務人員參加。研修班邀請了青海果洛州的當增教授向學員講授“《月王藥診》釋難”。
16日
第二屆“‘一帶一路’背景下西藏與南亞關系學術研討會”在拉薩召開。來自全國 18個政府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機構 28位相關學者參加。專家學者圍繞“‘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西藏通往南亞的大通道建設問題”的主題發表主旨演講。
16日
第三屆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CGU)“青藏高原隆升與風化剝蝕和氣候變化”專題分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中科院、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以及蘭州大學等國內相關單位的 36位學者參加。會議旨在通過學術會議的平臺向國內同行展示項目的最新成果并進行交流。
17—25日
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所所長張云研究員為團長的西藏文化交流團先后訪問比利時、英國和愛爾蘭三國,就西藏文化保護和傳承、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藏傳佛教研究等議題與當地官員、學者、媒體及普通民眾進行交流。
18—25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圖書資料館館長桑丁才仁研究員帶隊的一行 6人赴德國參加第 68屆法蘭克福書展。這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第五次組團參展。
本次參展書籍包括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項目《中華大典·藏文卷》系列叢書《薩迦五祖文集》、國家社科重點科研課題《西藏通史》等 150余種藏、漢、英藏學精品圖書,內容涉及藏文古籍文獻、藏族歷史、語言文字、社會經濟以及藏傳佛教等諸多領域。
出訪團成員向前來咨詢的藏學家、文化學者、藏胞及留學生介紹了《薩迦五祖文集》、《西藏通史》等叢書的內容與編纂過程,加深了他們對中國藏學研究成果和中國藏學出版社最新出版成果的了解;書展團有關藏族同志現身說法,向西方讀者介紹了西藏和四省藏區的巨大變化,宣傳了黨的民族政策及治藏方略。書展團成員還主動與藏胞聯絡感情,了解其思想生活狀況,并向他們贈送書籍和最新書目。
18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西藏基地”正式揭牌。揭牌儀式后,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的相關專家還就西藏基地建設和西藏智庫發展進行了座談。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西藏基地”是自 2006年中國社科院啟動國情調研工作以來,建立的 11個院級國情調研基地之一。
19日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鄭堆研究員會見印度佛教學者代表團一行 9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科研辦主任李德成研究員、宗教研究所所長周煒研究員、藏醫藥研究所副所長登巴達吉研究員等陪同接待。索邁亞大學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簽署了合作意向書。會后,代表團還參觀了西藏文化博物館。
24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主辦,中國藏學雜志社、四川大學《藏學學刊》編輯部承辦的“第四屆全國藏學期刊協會”在成都召開。來自北京、四川、西藏、青海、甘肅、云南、新疆的 20多家期刊、高校及科研機構的 70余名代表參加。本次會議針對新形勢下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藏學研究期刊的發展,旨在進一步推動藏學期刊的交流合作,加強藏學研究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全面提升藏學期刊的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25日
《中華大典·藏文卷》四川工作站在西南民族大學掛牌成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科研辦主任李德成研究員參加了此次揭牌儀式。揭牌儀式結束后,雙方就如何做好四川工作站各項工作,如何進一步推進科研合作等進行座談交流。
《中華大典·藏文卷》四川工作站是《中華大典·藏文卷》繼甘肅民族學院、青海大學、西藏大學工作站之后的第四個工作站。
26日
石刻版《四部醫典》26日在青海藏文化博物院揭幕。此次石刻版《四部醫典》是以布達拉宮珍藏的《四部醫典》為母版,采用傳統藏族石刻技藝,選用青海玉樹珍稀石材,由四位技藝精湛的藏族石刻藝術家歷時三年制作完成。石刻由 578件石塊組成,總重量達 5噸。
27日
青海省委黨史研究室、青海省中共黨史學會聯合主辦召開全省黨史系統“紀念紅軍長征勝利 80周年”研討會。來自全省各市州縣區的 55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與會代表圍繞“紅軍長征經過青海班瑪的情況及其影響”“長征精神在青海的歷史傳承和時代價值”“紅軍長征時期黨的群眾工作及其現實啟示”等主題進行交流發言。
11月
4—6日
“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在中南民族大學舉行。來自全國 65所參會單位的 130余人參會。本次研討會主題為“新形勢下的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機遇、挑戰與未來”。與會學者圍繞“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的現狀、機遇與挑戰”“少數民族典籍英譯‘走出去’路徑研究”“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的標準、策略與方法”“少數民族典籍英譯中的翻譯批評研究”“跨學科視閾下的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等議題展開研討。
5—6日
由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聯合主辦的“新史料、新視角和中國藏學研究”暨首屆中國藏學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在西安召開。本次論壇有來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陜西師范大學、西藏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等 25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 60名青年學者參加。論壇圍繞“新史料、新視角與中國藏學研究”,從民族學視野下的藏學研究、歷代中央治藏、有關西藏的文本研究、宗教與社會等議題展開討論。
7日
“2016年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研討會”在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召開。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出席,全國人大常委、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院長嘉木樣活佛等高僧和藏傳佛教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共 100余人參加。來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及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的 15位高僧和專家學者圍繞“藏傳佛教與和諧思想”進行主旨發言。
大會還組織分組討論。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專家學者及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的高僧就如何挖掘、整理和弘揚藏傳佛教教規教義中的和諧思想等積極因素,以利于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積極探索促進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途徑,以及如何進一步做好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進行了交流。
9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藏智庫在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西藏智庫建設老專家座談會”,十余位從事藏學研究的離退休老專家和學者應邀出席。
11—13日
由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辦,劍橋大學“康河計劃”四川大學工作站暨喜馬拉雅多媒體數據庫項目承辦的“喜馬拉雅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來自國內各高校、研究機構,以及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法國國家科學院喜馬拉雅研究中心、美國史密森尼民俗與文化傳統中心、尼泊爾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的專家學者 60余人參加。學者們圍繞區域歷史與文化研究、區域文化遺產研究、區域研究與人類學研究、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與生計適應、文獻與數字化以及“一帶一路”與區域合作 6個議題展開討論。
13日
由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西南民族大學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格薩爾》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共同承辦的“全國格薩爾研究西南基地”年度工作會議在西南民族大學武侯校區召開。來自北京、西藏、青海、四川、甘肅、云南等地“格薩爾非遺文化”的相關專家學者 30余人出席。
18—19日
由云南民族大學、楚雄師范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一屆“跨學科視野下的邊疆民族研究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史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昆明舉行。來自國內各高校、科研機構的 50余名學者參加。與會學者分別就邊疆民族史研究的視野與方法、多學科視角下民族地區社會文化與經濟研究、邊疆民族與涉外關系研究、近代邊疆民族的學術史研究、宗教與民族關系的互動研究、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等議題進行討論。
19日
“才旦夏茸與桑珠嘉措學術思想研討會”在蘭州舉辦。中國藏學出版社社長周華教授等相關學者參加。與會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的學術經歷,交流了對才旦夏茸與桑珠嘉措兩位先生學術思想的認識,追憶了兩位大師在民族教育事業方面作出的貢獻。
21日
西藏當代藝術首度在“心壇城”群展—上海站進行展出。本次展覽除了三幅明清時期的壇城古唐卡珍品外,還從西藏邀請了兩屆中國國際唐卡藝術節金獎獲得者夏魯旺堆、珠木巧,專門為展覽創作傳統唐卡。同時也納入了韓書力、裴莊欣、貢嘎嘉措、嘎德等海內外知名現當代藝術家凝聚當代精神的作品。
23日
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海內外的 200多名代表出席大會。會議選舉產生新一屆理事會及領導機構,帕巴拉·格列朗杰當選為會長,聘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熱地為名譽會長。
25—27日
由西南民族大學主辦、青藏高原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承辦、《西南民族大大學學報》和《民族學刊》編輯部協辦的“青藏高原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2016年學術委員會暨學術年會”在成都召開。本次年會的研討主題為“‘一路一帶’國家戰略與青藏高原‘兩屏四地’建設”。來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四川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中國科學院以及相關單位的專家學者就青藏高原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等問題進行研討。
25日
由西藏自治區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西藏自治區書畫藝術研究院承辦、雪域音像電子出版社、天利文化傳媒集團協辦的“西藏自治區書畫藝術研究院成立大會暨授牌儀式”在拉薩舉行。研究院今后將擔負起傳承、保護、發展西藏民間書畫藝術的重任,加大與內地相關文化單位的合作、交流。讓更多的藝術家了解西藏民間書畫藝術,創作出更多具有西藏特色的作品。
29日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舉行《甘肅民院報》創刊首發儀式。
12月
1日
由中國駐斯洛伐克大使館舉辦的“中國故事·中國西藏”圖片展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開幕。在展出的百余幅攝影作品中,“中國故事”系列圖片從自然風光、社會生活、生產建設等多個角度講述中國故事,而“中國西藏”系列圖片則充分反映了西藏的自然、人文、經濟、宗教、科學、衛生、體育等領域的面貌。
3日
元代北京漢藏佛教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宗教學會、中國佛教協會、北京市宗教局、北京市佛教協會相關領導嘉賓,國內外佛教史、元代史、藏學研究專家學者、大德法師近百人出席。
本次研討會采取專家發言與評議問答相結合的方式,分“元大都漢藏佛教人物”“元大都漢藏佛教綜論”“元大都漢藏佛教儀軌”及“元大都漢藏佛教文獻與藝術”四個議題進行討論。
8日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與中央黨校西藏民族干部培訓班學員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多功能廳進行座談。座談會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干事鄭堆研究員主持。中心黨組書記安七一出席座談會并致辭。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柳應華,黨組成員、當代所所長廉湘民,中央黨校培訓班副主任李作欽,西藏班 80余名學員及中心相關人員參加座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向西藏班贈送了 900余冊圖書。會后,西藏班學員參觀了西藏文化博物館。
8—9日
由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共同主辦的以“藏傳佛教文化——黃寺與紫禁城”為主題的第三屆黃寺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研究機構、著名寺廟的 56名專家學者參加。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高級學銜班學員等 60余人旁聽。本屆論壇會期兩天,安排了四場專題發言。
與會學者圍繞著黃寺與紫禁城的關系,清代皇家與藏傳佛教的關系,探討了西黃寺清凈化城成塔現存雕塑、經咒的圖像來源、設計思想與象征主義;六世班禪在京朝覲觀期間在黃寺和紫禁城的相關活動及影響;駐錫東黃寺第四世敏珠爾呼圖克圖對西方宗教的論述等進行研討。
11日
“2016年首屆生態民族學論壇”在中央民族大學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生態文明及其內涵、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文化多樣性與社會變遷、全球變暖、氣候變化與霧霾、生態移民研究、草地和林地保護、環境保護的地方性知識、景觀勝地與朝圣等學術領域和地域視角探討了“生態民族學”主題,為我國生態與民族學有機結合提供了原則與方案,為解決生態問題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建議與措施。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原副總干事長洛桑靈智多杰、中國社會科學院降邊嘉措研究員等 20余位學者,圍繞“格薩爾與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民族學視域中的牧區水資源危機及其管理:以內蒙古額濟納為例”“宗教信仰與生物多樣”“山地生態文化傳承狀況與應用價值:以內蒙古巴林蒙古族為例”“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研究:以武陵山生態功能區為例”“生態民族學淺議”“云南藏族神山信仰生態文化與全球氣候變化:以云南省德欽縣紅坡村為例”“德保蘇鐵的故事:反思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治”等議題進行專題發言。
12—14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科研辦、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人力資源中心聯合舉辦、中國藏學雜志社承辦的首屆全國藏學編輯培訓班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開班。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干事鄭堆、科研辦主任李德成、中國藏學出版社社長周華、中國藏學出版社總編輯洪濤以及來自西藏、青海、甘肅、北京等省區的 32位編輯參加。
首期培訓班培訓內容包括西藏的藏語文立法及語言權益的保護、西藏和四省藏區經濟與社會、出版物涉及的民族宗教問題、學術期刊數字化的版權保護與版權運營、容易被忽略的編校知識等。
13日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國際政治中的涉藏問題”專題研討會。來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藏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就國際政治中的涉藏問題進行學術討論。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當代研究所所長廉湘民研究員參加了此次研討會并作重要講話。
13日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 (中華文化學院 )西藏佛協理事培訓班舉行開學典禮。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岳,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部委會成員、宗教辦副主任平措旺堆等出席并講話。西藏佛協理事班共有 40余名學員,均為來自西藏各地寺院的重要教職人員,具有深厚的宗教學識和廣泛的信眾基礎。研修班為期 14天,以筑牢中華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為教學主題,以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系為主線,以積極推進我國藏傳佛教中國化為重點,分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宗教理論政策”兩個教學模塊組織教學,培訓班還安排了參觀考察、現場教學、小組討論、聯組交流等環節。
15日
西藏藏醫學院首屆白袍授予儀式在拉薩舉行,這是建校 27年來首屆白袍授予儀式。
白袍授予儀式是國際上許多醫學院校在新生入學時舉行的一項活動,目的是讓每一名學生能夠在進入醫學殿堂的那一刻起,就牢記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并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始終保持白衣天使的職業精神和素養。
15日
由西藏牦牛博物館與首都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牦牛走進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展品包括牦牛標本、與牦牛相關的生產生活用品以及與牦牛相關的藝術品共 500余件。牦牛構建了青藏高原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成就了高原牧人的衣、食、住、行、運、燒、耕。
18日
由北京福慧公益基金會主辦,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佛教在線協辦,西安大興善寺、諾那華藏精舍支持的近現代中國密宗文化暨《先驅——憶普佑法師諾那呼圖克圖》圖書出版學術座談會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行。來自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佛教在線等有關單位的 3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
本次學術座談會以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漢蒙藏佛教文化交流為雙主線,圍繞中國密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展開討論。與會專家學者還就中國密宗文化歷史脈絡和發展趨勢進行討論。
19日
西藏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成功申報了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在全區申報的 495部珍貴古籍中,有 59部(133函)藏文珍貴古籍成功進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示,還完成了對“關于印發《西藏自治區珍貴古籍名錄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和《西藏自治區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的通知”文件的漢藏文翻譯校對審定工作。
20日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環境變化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部召開。來自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及學生 130余人參加。
21日
達拉崗布寺古籍木刻版搶救與再造項目驗收會在西藏圖書館召開。會議就該寺發現的有 500多年歷史的 2000多張藏文古籍木刻版保護和再造善本的結果進行驗收與公布。
達拉崗布寺古籍木刻版的搶救與再造,也是西藏首次將藏文古籍的再造善本工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結合,對將來再造善本和非遺技藝的傳承都有非常大的意義。
23—25日
第六屆西藏唐卡藝術博覽會在拉薩召開。本屆唐博會共展出作品 92件,其中等級畫師精品唐卡 74件,優秀唐卡作品 18件,接待群眾累計 5000余人次。
24日上午,唐卡產業發展學術高峰論壇在自治區群藝館禮堂舉辦。論壇上,羅布斯達、阿旺晉美、達爾文·尼夏等 4名專家從唐卡藝術的傳承與未來的發展前景、藏傳繪畫“齊吾崗巴畫派”的藝術風格特點與其歷史定義等,與現場聽眾進行交流。
27日
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青藏高原研究所小組、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環境變化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聯合舉辦的“青藏高原地表災害與生態環境青年學術研討會”在青藏高原所北京部召開。來自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學等單位的青年學者和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及學生等近 50人參加。
27日
西藏藏醫藥學會借助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6年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與科技公共服務工程”項目,開展了藏醫學領域科技進步獎“強巴赤列青年獎”暨“企業卓越獎”評選工作。2016年度藏醫學領域科技進步獎“強巴赤列青年獎”暨“企業卓越獎”終審評定共獎勵 9項,其中強巴赤列青年獎一等獎 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 3項,企業卓越獎 3項。
28日
西藏自治區群藝館(區非遺保護中心)完成對《嘎爾傳承人平措玉杰》《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傳承人喇嘛米瑪》《拉薩囊瑪傳承人洛布曲珍》《熱巴舞(丁青熱巴)傳承人四郎曲珍》《藏戲(尼木塔榮藏戲)傳承人歐羅巡巴》《藏醫藥(藏藥炮制技藝)傳承人丹增彭措》《廓孜傳承人(扎桑)》《芒康三弦舞傳承人江白輪珠》《羌姆(拉康加羌姆)傳承人白瑪群久》《宣舞(普堆巴宣舞)傳承人羅杰》共 10名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進行的《口述片》《實踐片》《綜述片》和《宣傳片》等搶救性記錄保護。
搶救性記錄的內容包括傳承實踐經歷與人生經歷、項目背景、技藝流程與特色等,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對搶救性記錄工作形成的錄音、錄像、文字記錄等影音及圖書資料,進行必要的素材加工或數字化加工后,將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29日
“慶祝中國藏學出版社成立 30周年暨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干事鄭堆發表重要講話。中國藏學出版社社長周華對中國藏學出版社成立 30年以來的工作進行了總結。中國藏學出版社為慶祝成立 30周年活動,特推出三部重頭作品:《西藏通史》8卷 13冊、《雪域藏醫歷算大典》130卷和《紅色記憶——紅軍長征在藏族地區及其當代啟示》。
30日
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牽頭,來自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和云南五省區及北京市的計算機科學、數學、物理學、語言學、藏文翻譯和藏文出版界的學者和教授 44人,歷時 10年完成的《信息技術藏文詞匯》國家標準將于 2017年 1月1日起開始正式實施。此標準是中國第一部全面涉及信息技術詞匯的藏文標準。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批準發布。《信息技術藏文詞匯》共收錄詞條 6000多個。
《信息技術藏文詞匯》標準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項重大科研工作,也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發揮國家涉藏智庫作用的重要體現,該標準的實施將對藏文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藏族地區信息化的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