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班班多杰(1952-),男(藏族),青海湟中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藏傳佛教等。
摘要:佛教中國化問題的提出和討論由來已久,并且延續至今仍在研討,但由于缺乏其衡定的學理準則,還存在眾多疑問需要厘清。如果按舊有的語義和路數探究下去,盡管還有很多新的史料可能披露,但因方法論上的瓶頸所限,很難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這說明佛教中國化的研判面臨著學理衡定和范式轉換的挑戰。本文以大量尚未漢譯的藏傳佛教般若中觀論的系列藏文史料鏈為依據,以藏傳佛教般若中觀發展的歷史脈絡為線索,輔以漢地佛教在地化的時空間距為參照,以西方詮釋學與中國傳統詮釋話語雙輪驅動的視角聚焦佛教在中國西藏與漢地自我詮釋與意義增長的本體論事實。本文提出佛教中國化過程經歷了以印度佛教的文本原義與作者原意為主的方法論詮釋,即我注六經;以中國漢地和西藏的讀者及文本為主的本體論詮釋,即六經注我,從而形成了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主體間性的雙本體論結構體系,二者既一又異,通而不同,由此走了中國佛教三大語系各自的本土化歷程。藏傳佛教般若中觀論域中六大特色命題的產出及各教派人士見仁見智的解讀便是典型案例之一。本文的結論是,既要肯定和注重印度佛教文本義理事情本身的共相詮釋學解讀,又要肯定和強化中國佛教詮釋者基于自身生活世界而對印度佛教文本義理內容創造性建構的本位性、合法性、合理性的殊相詮釋學的認同。本文在此雙重詮釋基礎上提出"共殊本體詮釋學"概念。意在我們應從學理、歷史、現實三位一體的向度,推動中國三大語系佛教各自照著講、接著講、我在講的歷史進程。這正是我們力求達到的學術境界。
關鍵詞:藏傳佛教;般若中觀;漢地佛教;六家七宗;詮釋學
來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正文: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