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藏醫藥領域研究成果的相關論文主要發表于《中國藏醫藥》、《中國民族醫藥雜志》、《西藏研究》、《民族》、《中國藏學》、《西藏科技》、《青海醫學院學報》、《中國民族民間醫藥》、《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等藏文或漢文的學術期刊上。著作則主要由民族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等相關出版社出版。以下從醫學史研究、理論研究、臨床實踐、藥物研究、古籍整理、醫學教育、藏醫藥發展現狀和對策研究等方面進行綜合介紹。
一、醫學史研究
本年度以藏文發表的醫學史研究論文共7篇,其中《中國藏醫藥》6篇,《民族》1篇。有代表性的有:華爾江在《中國藏醫藥》第2期發表的《水銀炮制史淺談》,主要介紹了水銀炮制的源流,炮制工藝技術的傳承,和近代名醫在西藏及四省藏區繼承和發展水銀炮制技術的現狀?!睹褡濉返?期發表的《瀉法的歷史淵源與傳承》,根據歷代藏醫典籍的記載,詳細介紹了瀉法這一藏醫特色療法的起源、發展、傳承和應用的現狀。端智、旦正昂秀的《不丹傳統醫學》(《中國藏醫藥》第3期)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回顧和在不丹的實地考察,詳細介紹了不丹傳統醫學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探討了不丹的傳統醫學與藏醫學的淵源。
漢文方面,共有12篇論文發表。有代表性的論文如下: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宗喀?漾正岡布、端智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藏蒙醫學史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采用田野調查與文獻相結合的方法,系統考察了西藏之外最重要的藏蒙傳統醫學傳承機構之一——拉卜楞寺曼巴扎倉的歷史、組織架構、研習內容、名醫、傳承特點以及拉卜楞地區的藏醫藥生態資源與傳統制作工藝等。其研究成果《拉卜楞地區的傳統醫藥》發表于《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2)端智和宗喀?漾正岡布合著的《貢本(塔爾寺)曼巴扎倉》(《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第7期),根據第一手藏文文獻、19世紀以來西方傳教士游記等資料,以及對拉卜楞寺僧人的采訪及其他田野調查資料而寫成,詳細介紹了曼巴扎倉出現的歷史背景,貢本曼巴扎倉的創建、建筑、組織機構、學經制度與研習內容、醫學學位、醫療實踐和藏藥制作等內容。(3)端智的《迦布日醫學利眾院與藏醫學的發展》(《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7期),與《貢本(塔爾寺)曼巴扎倉》一文研究方法和內容近似。(4)端智的《不丹傳統醫學的歷史與現狀》(《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一文。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看召本的《從拉卜楞寺醫學院的發展淺析藏醫學的傳承模式》(《亞太傳統醫藥》第2期)一文,對拉卜楞寺醫學院(即拉卜楞曼巴扎倉)的歷史沿革、教學內容、人才培養進行了闡述。
鄧都的《甘孜南派藏醫藥》(《中國藏學》第4期)一文在概述藏醫學歷史淵源的基礎上,對南派藏醫藥的起源、傳承、特點和發展過程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重點介紹了康區頗具特色的甘孜南派藏醫藥的歷史概況,并對以康巴文化發祥地德格為中心的各個地區歷史上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藏醫學家作了逐一介紹。
澤郎華爾丹的《淺說藏醫藥學的興起與發展》(《中醫臨床研究》第2期)一文,對藏醫藥的起源、發展過程,歷代著名醫家的學術貢獻,以及藏醫藥在國外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簡要介紹。類似的論文還有李俊林的《簡述甘肅甘南藏醫藥學發展史》(《光明中醫》第7期),達娃的《簡述藏藥學的理論與傳承過程》(《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7期)。
國外學者從事藏醫學史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發表。宗喀?漾正岡布在《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發表論文《藏蒙醫學文化專題研究點評》,對三位外國學者在外文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進行了編譯:第一篇是倫敦大學維爾康醫學史研究所Marianne Winder女士的文章《藏醫學與古代及中世紀西方醫學的比較》(原文發表于錫金藏學研究所《藏學學刊》1981年第1期),涉及藏醫學與西方傳統醫學的比較,提出了不少值得繼續關注的論題。第二篇是美國藏學大家與語言學家貝克威斯(Christopher Beckwith,白桂思)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公元七八世紀希臘醫學傳入吐蕃考》,原文選自《美國東方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79年第2期。該文涉及早期吐蕃醫學與希臘醫學的關系,嘗試解讀現存藏文文獻中有關希臘醫學這一傳入早期吐蕃的外國醫學中最重要體系的相關片段。第三篇是Natalia Bolsokhoyeva發表于《亞洲醫學》2007年第3期的《阿加—布里亞特地區的曼巴扎倉(赤塔州)》(Tibetan Medical Schools of the Aga Area [Chita Region]),涉及藏傳佛教曼巴扎倉在俄羅斯布里亞特蒙古地區的設立與藏醫學的傳播及布里亞特對藏蒙醫學系統的獨特貢獻。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