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體育
丁玲輝《略論文化學視域下的藏族傳統體育》(《中國藏學》第1期)一文認為,從史前到吐蕃至清代,體育傳承著西藏的文明與進步。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藏族傳統體育,有助于對藏族傳統體育進行文化定位,有利于促進其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發展,有效地融入我國當前大力提倡的文化創新體系建設,從而實現藏族優秀文化的功能和傳承價值。
索窮的《論近代西藏私塾教育》(《中國藏學》第4期)就西藏傳統私塾教育的淵源與特性進行了較全面的調查和探討。公元7世紀,隨著藏文的出現,藏族教育由原始的口耳相傳走向了文字。之后通過千百年的歷史進程,藏族教育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較大發展變化。到20世紀上半葉時,傳統的西藏教育基本分為寺院教育、官辦教育和私塾教育三種方式。相比而言,私塾一直是世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根基和源頭。
姚便芳的《雙語教育:清末川邊藏區興學之關鍵——兼談清末川邊藏區雙語教育的基本模式》(《西藏研究》第1期)。20世紀初,清中央政府在川邊藏區進行了以改土歸流為核心的全面改革,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其中,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是解決語言問題,因此,藏漢雙語教育成了改革的重要內容。當時雙語教育的主要模式有:師資培養模式和普及教育模式。事實表明,兩種模式是川邊興學的關鍵,對目前藏區的雙語教育具有啟發與借鑒作用。
姚便芳《20世紀上半葉川滇邊藏區職業教育發展述論》(《西藏研究》第4期)一文認為,20世紀上半葉,清中央政府對川滇邊藏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不僅屯墾、練兵、設官、通商、開礦,還大力興辦教育,既辦普通學校,又根據《奏定實業學堂通則》的規定,擇宜興辦了實業學堂;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為培養生產建設人才,開發邊疆民族地區資源,補充抗戰物資力量,采取措施發展職業教育。與其他地區相比,川邊藏區的職業教育產生較晚,發展規模不大,培養人才有限,但它在藏族教育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一些辦學形式和特點,對于當今藏區職業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巴果的《西藏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計量學分析》(《西藏研究》第6期)一文,運用文獻資料、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等方法,對西藏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論文及其分布狀況、作者、研究內容等維度進行計量學分析,旨在對西藏高等教育的研究現狀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了解,對該領域今后的研究路徑進行趨勢展望。
李浩泉《民國川西藏族教育“雇讀制”現象述論》(《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一文對民國時期川西藏族教育中出現的“雇讀制”現象進行了研究,認為“雇讀制”起源于清末在川邊實施改土歸流的過程中,并經歷了沉寂期、復蘇期、高潮期和衰退期四個發展階段。“雇讀制”有集體雇讀和個人雇讀兩種,受雇對象多是居住在當地的漢民子弟,雇讀報酬一般是采用付藏洋、替徭役和供糌粑等方式,這種現象在川西藏族地區非常普遍?!肮妥x制”現象主要在川西藏族教育中盛行不僅有其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且對當時川西藏族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水平以及學制系統等也產生了影響。
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撰寫的《智者入門》是藏族傳統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對藏族傳統教育實踐影響深遠。德倫?次仁央宗《簡論〈智者入門〉中的藏族傳統教育思想》(《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期)一文結合藏族傳統文化的特點,介紹了此書的基本內容,并具體論述了《智者入門》中蘊含的豐富的教育思想內涵、主要特點及其在藏族傳統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學科建設是培育和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西藏高校在藏學學科建設過程中,立足于學科基礎和特色資源,利用學科的交叉性和綜合性,不斷推進學科創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岳鳳芝《西藏高校藏學學科建設的回顧及發展思路》(《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3期)一文總結回顧了西藏三所本科院校藏學學科建設發展的良好勢態與成就,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西藏高校藏學學科建設的發展思路。
曲珍、許寧《西藏大學教務管理系統的分析與設計》(《西藏教育》第6期)一文根據西藏大學教務管理的模式和業務流程來分析系統的功能需求;提出應從劃分子系統、功能模塊的設計、軟件體系結構、數據庫、安全策略五個方面設計一種適合西藏大學的教務管理系統。
周德琴《西藏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初探》(《西藏教育》第6期)一文從媒體改變著新聞傳播的方式和人們的生活空間,對新聞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出發,對西藏高校新聞教育如何以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為切入點,培養合格的新聞傳播人才,作一初步探討。
鄧明文、李輝等《西藏鄉鎮及農牧區基礎教育師資配置及培育的戰略優化》(《西藏教育》第9期)一文以教育價值鏈的解構為切入點,通過對基礎教育師資的戰略價值結構以及鄉鎮及農牧區基礎教育師資優化配置和培育難點的分析,提出了師資甄選制度創新、配置結構優化、師資專業知識的提升與職業倫理道德培育、財政預算與開拓多種籌資渠道、配套政策的創新等戰略解決對策。
才讓措、程芙蓉《藏漢雙語教學研究的創新思路》(《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一文就藏漢雙語教學研究闡明了新的觀點,從理念更新到理論體系的構建,從雙語教學目標的重審到雙語教學策略的創新,從學生雙語發展心理規律的探索到自組織作用的強化及研究方法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等進行了闡釋。
楊寧、邢建民、冉青美、宋斌《“三江源”地區生態道德教育調查分析》(《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一文認為,三江源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有效開展生態道德教育,是實現該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為了全面掌握三江源地區生態道德教育的基本現狀,本文作者對該地區生態道德教育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該地區生態道德教育具有民族性、持續性及薄弱性等基本特征。為了有效推進該地區生態道德教育,提出了開展生態理念教育,培養生態理性人;將民族文化與生態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豐富生態道德教育內容;將生態道德教育融入學校教育中,增強生態道德教育的系統性;倡導綠色生活方式,促進生態道德深入人心等具體對策,從而為引導該地區群眾形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賈榮敏《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區教育的現代性變遷與適應》(《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一文運用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的理念,分析和研究了青藏高原游牧區教育的現代性變遷與適應,認為從事藏族教育的工作者,他們的文化自覺對于明確自身的文化處境以及發展現狀、發展過程與發展目標,反思自身的文化責任與文化選擇有著重要的影響,是文化緊迫感與使命感的來源和發展動力。只有當人處于文化自覺狀態才能真正地、有意識地推動藏族教育的發展與變革。文化自覺使人明確自身的文化使命與教育職責,在跨文化語境下做出明智的文化選擇,從而實現教育自覺,實質性地推進藏族教育的發展與變革。
周亞莉、吳曉昱《甘肅藏族地區英語新課程改革中的文化沖突:問題、成因及其對策研究》(《蘭州學刊》第3期)一文從文化學和教育學的視角出發,通過對甘肅省藏族地區中學英語課程進行調查研究和質性訪談,發現存在著三語環境下的課程不被重視、教材在藏區水土不服、教學管理體制僵化、教學模式過于傳統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等問題。就其成因,主要是存在四類文化沖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主流文化與藏族文化的沖突、西方文化與藏族文化的沖突、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沖突。本研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正視文化沖突,進行文化整合,以加強藏族地區的英語教育,提高英語教育質量。
余明江、胡克竟《對提升四川藏區學校軟實力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5期)一文認為,高質量的學校教育對四川藏區保持社會穩定、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現階段四川藏區學校教育正面臨著寺廟教育、相對發達地區學校教育和藏區學校教育超越自我這三種挑戰。在四川藏區學校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硬實力的基礎上,采用教育本土化、建立良好的學校公共關系、建立“教育優先區”和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素質等措施可以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軟實力,使四川藏區學校能在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減少教育資源浪費、維護社會穩定團結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羅布江村、劉勇、萬果《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學科建設的特色之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6期)一文認為,藏學具有豐富性、開放性和為現實人生服務的情懷。它與現代學術是相互開放、相互激蕩、相互促進的。建校60年來,西南民族大學在藏學學科建設上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道路:繼承傳統藏學優良傳統,批判地借鑒西方的藏學研究成果,本著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服務民族地區的精神進行學科建設。60年來,西南民族大學的藏學研究大致經歷了初創期(1951—1976)、全面恢復期(1977—1999)、跨越發展期(2000—)三個階段,完成了跨越發展。藏學教學、科研工作的外部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藏學學科建設不斷加強,為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