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岸三地文化學術交流的加深,內地學者不斷在臺灣和香港的刊物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本年度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黃鴻釗在香港期刊《“一國兩制”研究》上發表《英國侵略西藏的最初動機及其后果》,西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軍在臺灣《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上發表的《論〈西藏等三邊賦〉:清代邊疆與地賦之代表》。
《英國侵略西藏的最初動機及其后果》認為,西方人對西藏的神秘感,是由于西方盛傳西藏出產黃金,英國人甚至認為西藏是僅次于加利福尼亞的世界第二黃金寶地。除了黃金之外,英國資本家還認為西藏有他們需要掠奪的廉價原料產品,羊毛、皮革、麝香、硼砂等稀有產品都令英國資本家垂涎欲滴。英國早在1644年成立東印度公司時就有了侵略西藏的野心,直到100年之后才正式向西藏擴張。作者在對英國政府涉及藏印之間的考察、游歷與通商問題進行簡要介紹之后,重點對1886年英國軍隊在西藏挑起戰火引發的第一次侵略中國西藏戰爭進行了詳細介紹。作者認為,第一次侵藏戰爭是在英國取得節節勝利、清政府妥協求和的情況下停火的,這就使英國在談判中處于有利地位。最終結果是1890年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確立了英國對錫金的保護權。然后是1893年的《中英藏印條約續》,導致英國用武力打開了中國西南邊陲西藏地區的大門。從此以后,西藏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漩渦之中,并帶來了嚴重后果。首先,英印商品大量輸入,充斥西藏市場,造成西藏手工業者大量破產,導致西藏在政治、經濟上依附英國,削弱了與中國內地的聯系。同時也縱容英國為進一步擴大貿易市場,尋找新的借口,挑起事端,對中國西藏發動新的侵略戰爭。
李軍的《論〈西藏等三邊賦〉:清代邊疆與地賦之代表》,以蒙古和寧《西藏賦》、吉林英和《卜魁城賦》、大興徐松《新疆賦》,作為清代乾嘉道之際邊疆輿地賦的代表,以其鴻篇巨制和鮮明的邊疆特色由元尚居匯刻為《西藏等三邊賦》。本論文從形式與內容兩大方面入手,詳細論述其重要的文獻價值。形式上,體現在正文加自注、大量征引相關文獻兩方面。內容上,體現在涵蓋史地,以及宗教、民族與民俗、語言與文字、氣候與物產、經濟與貿易、官制與兵制乃至天文、歷算、醫學等諸多方面。可以說,《西藏等三邊賦》是關于清代三邊研究的文獻寶庫。《西藏等三邊賦》突出地體現了征實的性質和特點,與此相聯系,向來被視為地理著作。其征實性,不但體現在作者的意識上,還體現在賦作的內容上。其之所以具有強烈的征實性,原因概略有四:一是與清代地理學思潮的興起有關,二是受當時學術風氣尤其是考據學的影響,三是作者本身就是地理學者,四是作者都親歷過邊疆地區。而清代邊疆輿地賦的征實性,貫穿了強烈的邊疆意識和經世思想。這些邊疆輿地賦具有文學與學術的雙重價值,為我們今天的邊疆史地研究,無疑提供了一個新的領域和視角。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