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方面,本年度發表的論著相對較少,但都質量較高。從內容來看,主要涉及理論與發現、遺址、文物、動態等方面。
理論與發現霍巍的《吐蕃時代:考古新發現及其研究》(科學出版社)一書利用近十年來的考古新發現和新資料,重點介紹了吐蕃墓葬考古、青海出土吐蕃木棺板畫、板畫人物服飾、吐蕃與粟特人的棺板裝飾、吐蕃系統金銀器、吐蕃馬具、吐蕃絲綢、西藏中部及藏東和敦煌的吐蕃時期佛教考古遺跡、吐蕃祭祀遺址、西藏西部的大石遺址及城堡居室遺址的考古新發現。作者通過對這些新發現和新資料的深入分析,對吐蕃的歷史和文化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2012年10月21日至25日,“第五屆西藏考古與藝術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作為本次會議的主題之一,藏族地區、特別是衛藏和川西近年的考古發掘調查報告引起了與會學者的關注。其中李永憲的《2012年青藏高原東部史前考古新發現》一文根據四川大學考古學系、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與西藏、青海兩省區考古機構在青藏高原東部開展的考古調查,對西藏自治區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青海省玉樹通天河流域“前吐蕃時期”墓葬遺址的考古發現做了介紹。文章認為,通過這次勘探與發掘,進一步明確了卡若遺址的分布范圍與保存狀況,根據出土的一些新發現,可以對卡若遺址的年代、環境有新的認識。在青海玉樹治多縣通天河流域,考察隊發現的一批“前吐蕃時期”的墓群、巖畫、細石器地點和遺址,有助于對該地區史前考古遺存的分布有新的了解。
2012年6月至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對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鄉卡爾東城址(傳說中的“穹隆銀城”)及故如甲木墓地進行了測繪和試掘。仝濤在題為《2012年度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的發掘》的報告中,公布了對故如甲木墓地進行聯合發掘的情況。根據阿里象泉河上游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動物骨骼、絲織品、一字格鐵劍以及較多的木器,表明此墓地屬于象雄古王國時代(約1世紀—4世紀)。在文化面貌上與鄰近的札達地區、南疆地區、西北印度乃至中原地區存在著聯系。
7月,由四川大學考古系、中國藏學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調查組,對青海玉樹勒巴溝的佛教考古遺存進行了調查和記錄。張長虹和喬虹的《青海玉樹勒巴溝佛教遺存考古調查新發現》一文對在勒巴溝內共發現的4處佛教遺存進行了介紹,并對藏東地區摩崖石刻內容題材類型、探討吐蕃時期漢藏佛教、吐蕃時期佛教美術和古藏文文字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意義進行了探討。
遺址阿頓?華多太的《論都蘭古墓的民族屬性》(《中國藏學》第4期)一文針對近幾年來青海地方一些地方史愛好者認為都蘭古墓是吐谷渾墓的觀點,從多角度進一步論證了都蘭古墓的屬性問題。文章從對吐谷渾地望的錯誤定位、對所謂“吐谷渾邦國”的虛構、有意忽略出土古藏文信息、對出土圖紋的錯誤解讀、對出土金銀銅器的曲解、對都蘭熱水路斯溝巖畫的錯誤解讀等方面駁斥了所謂的都蘭古墓吐谷渾說,并用翔實的史料從墓葬的形制、隨葬品、所處地域以及出現的大臣的姓名等幾個方面論證了其吐蕃屬性。
夏格旺堆、熊文彬等發表在《考古》第7期上的《西藏定結縣恰姆石窟》一文對西藏日喀則地區文物普查隊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在定結縣瓊孜鄉恰姆村發現的恰姆石窟寺作了介紹。恰姆石窟坐落在吉曲河西側果美山半腰上,距地面30余米,南北走向,共有3座洞窟,石窟洞口皆向東。窟內有泥雕佛像,殘體泥塑鍍金佛像。文章認為,恰姆石窟三區105座洞窟中,ⅠK1為單室造像窟,平面形狀呈馬蹄形,在西、北、南三壁發現泥塑和壁畫。ⅠK2為多室窟,窟內殘存有泥塑和壁畫。ⅠK3為相鄰的兩座單室窟,僅見壁畫。該石窟群的發現,對探討西藏早期佛教藝術、佛教發展史,甚至后弘期初期西藏社會歷史的進程具有重要價值。
湯惠生、李一全的《高原考古學:青藏地區的史前研究》(《中國藏學》第3期)一文通過對青藏高原早期人類及其石器的古老性,以及分子人類學的啟示,認為青藏高原不僅不是人類最初的起源地之一,相反卻是世界上最后一塊被人類占據的土地。文章還對最初人類遷徙到青藏高原的路線及生存環境做了分析,最后還提出了“高原考古學”的概念,認為其為我們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時代。
文物本年度,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青海省博物館、青海民族博物館編著的“河湟藏珍”文物系列圖書,其中的《河湟藏珍:歷史文物卷》分古生物化石、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漢至唐時代、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等八個部分,通過出土的大量令人驚嘆的珍貴文物,對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河湟地區先民們在這塊廣袤神奇的土地上創造的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進行了介紹。《河湟藏珍:民族民俗文物卷》通過節慶、宗教、民居、服飾、飲食、生產生活用具等諸方面的介紹,反映青海各個民族的歷史演變、文化習俗、民族特點等。《河湟藏珍:藏傳佛教文物卷》由概述、造像雕塑、壁畫唐卡、古籍經典、法器供器五部分組成,內容包括:永樂款銅鎏金觀音菩薩站像明代;永樂款銅鎏金金剛薩埵佛像明代;永樂款銅鎏金文殊菩薩像明代;永樂款銅鎏金綠度母像明代等。
動態侯石柱的《我國西藏及四省藏族自治州縣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國藏學》第1期增刊)一文收錄了我國西藏及四省藏族自治州縣共924項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西藏拉薩29項、昌都9項、山南52項、日喀則56項、阿里9項、那曲50項、林芝24項,青海海北55項、黃南56項、海南97項、果洛7項、玉樹17項、海西14項,甘肅甘南91項、天祝53項,四川阿壩178項、甘孜94項、木里2項,云南迪慶31項。該名錄基本反映了我國藏族分布區域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分布情況,為這一區域內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基本信息。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