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主體民族——藏族的生態審美意識在各民族中獨樹一幟。在高原嚴酷的自然環境中藏族不僅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自然審美觀,還以其生態的智慧和對宗教生態觀的領悟,始終保持了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審美意識。李景隆的《論藏族的自然生態審美意識》(《青海民族研究》第2期)一文通過對藏族的生態審美意識及其成因的探討,旨在為當前的生態保護工作和生態美學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馮作輝的《民族地區幼兒園傳承民族文化的策略研究——以白馬藏族為例》(《四川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一文從白馬藏區幼兒園傳承白馬文化的角度來研究白馬藏區幼兒園如何通過培養師資、建設園本課程的策略,以及學校、社會、家庭相互補充,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架構來有效促進白馬藏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趙大軍的《探究藏民族的視覺審美心理》(《四川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一文認為,世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綺麗的藝術表現形式,他們在高原獨特的自然地理風貌、人文道德倫理和宗教神靈崇拜的共同作用和制導之下形成并發展了本民族特點的視覺審美心理,探究藏民族的視覺審美心理可以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體察藏民族的文化藝術和精神內涵。
西藏有著豐富燦爛而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強烈的文化需求,隨著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以及西藏“三產大發展”戰略的實施,文化產業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與舞臺。沈宏益、毛陽海的《西藏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意義與對策思考》(《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1期)一文針對西藏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意義、現狀與問題,提出了發展西藏文化產業的一些建議與對策,為西藏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現實參考。
錢磊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漢文化交流與傳播》(《延邊黨校學報》第1期)一文在厘清民族、文化和傳播等概念的基礎上,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考察對象,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來分析藏漢民族文化傳播的現狀。本文還展望了藏漢民族文化傳播的前景,對工業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中博弈,作出了一點思考。
索南旺杰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中的地方范本——以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例》(《青海社會科學》第3期)一文認為,“文化生態保護”已然成為推進我國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理念,因此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就自然成為目前我國發展區域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層面都面臨著諸多問題,除了國家在政策、資金上的大力扶持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項目的整體推進還需要一個個鮮活的地方范本,而熱貢作為多元文化共存、多種宗教信仰共生的特殊區域,無疑有著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最理想的文化土壤。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