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本年度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文章有崔素潔、狄方耀的《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推進西藏文化產業大繁榮大發展——以藏戲為例》(《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1期)一文認為,以藏戲為重要內容的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特色鮮明,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化欣賞價值,而且也具有極大的市場開發潛力。文章以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指導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推動西藏社會主義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最終目的,梳理和分析了以藏戲為重要內容的西藏文化產業面臨的環境、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
楊昆的《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看唐卡的保護——基于“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3期),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運用“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分析得出唐卡保護應該涵蓋其精神內涵、支持環境、制作工藝和表現形式四個部分,形成唐卡保護的基本框架。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