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近幾年,隨著三江源國家級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的實施,三江源生態地位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關注。2012年,國內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地區草地生態系統功能、三江源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三江源生態保護規劃與試驗區建設等領域。
(一)三江源草地生態系統功能
石凡濤、馬仁萍在《三江源地區草地生態系統功能分析》(《草業與畜牧》第8期)一文中,對三江源地區草地生態系統功能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三江源草地生態系統功能體現在六個方面:1.提供生物量功能。三江源地區光能資源豐富,太陽輻射強,牧草生長旺盛,營養豐富,具有“三高一低”特點,即粗蛋白高、粗脂肪高、無氮浸出物高、粗纖維低,是三江源地區發展草食家畜、生產畜產品及畜產品開發的物質基礎。2.碳蓄積和氧釋放功能。三江源地區各類型草地每年所固定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的量,每年至少可固碳7936.63萬噸,釋放氧氣5839.92萬噸。3.空氣調節功能。草原對空氣的調節作用可以分為氣溫調節、空氣濕度調節和空氣質量調節。4.土壤養分保持及防風固沙功能。草原具有良好的改良土壤及培養土壤肥力功能。5.土壤水分保持功能。江河源頭草原的退化、濕地的銳減,將直接影響長江、黃河等母親河流的水源供給。6.人文信息服務功能。人們通過欣賞草原景色,感受草原文化,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獲得非物質利益。
(二)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
三江源地區保障是一項長期工程,必須要有長效機制。對此,鄭易生在其論文《“頂天立地”與三江源生態保護長效機制》(《攀登》第3期)中,提出從草原的生態健康與牧民的長期利益出發,三江源地區保護真正的問題是能否建立長效機制。文章進一步提出長效機制就是“頂天立地”。“頂天”就是尊重科學。生態系統的變化是緩慢的,非線性的,原因和結果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而且有不確定性。面對這樣一個對象,我們要用符合生態規律的思想去面對。“立地”就是尊重多數農牧民的感覺,尊重他們的經驗,尊重他們的權利與利益。只有當農牧民成為保護三江源的主力軍而不是被動的、邊緣化的角色時,長效機制才有希望。
(三)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規劃與試驗區建設
為加快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2011年11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了《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決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
李曉南在其論文《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展望》(《攀登》第3期)中,對保護規劃與試驗區建設的目標進行了總結,指出到2015年植被的平均蓋度要提高到15%—20%,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城鄉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植被的平均蓋度要提高到25%—30%,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城鄉居民收入接近或達到本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從2011年試驗區項目實施至今,實施情況如何,效果如何,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推進三江源地區二期規劃的實施是當前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任務。對此,桑杰在其論文《關于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的調研報告》(《攀登》第3期)中,進行了專門闡述。文章通過對海南州同德縣,果洛、玉樹州部分縣及林場的調研,指出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工作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功能區劃不盡合理、資源利用上矛盾突出、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健全等亟須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國家支持藏區跨越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和玉樹災后重建規劃的出臺,迫切要求通過對保護區規劃的優化調整,實施更科學的管理。對此,作者提出三個方面的政策措施:第一,建議國家盡快批準實施二期規劃。二期規劃是試驗區建設的主體規劃,要進一步加強同國家有關部委的溝通與銜接,爭取國家盡快批準實施規劃。第二,建議國家建立規范長效的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把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和森林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有機結合起來,與探索創新社會力量參與和碳交易等新型補償方式結合起來,力爭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上取得實質性突破。第三,支持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后續產業是三江源生態移民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重要支撐,解決好生態移民長遠生計問題是鞏固生態保護建設成果的重要舉措。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的投入,大力扶持發展生態畜牧業,強化生態移民的技能培訓,加大對特色種養業畜產品加工、生態旅游業的扶持力度,積極幫助生態移民發展二三產業,確保生態移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有效鞏固生態保護及其建設的成果。第四,切實加大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充分考慮試驗區支出成本差異,切實提高財政對三江源地區轉移支付系數,進一步加大對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社會救助、教育、醫療、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支持,提高基層政權運轉的經費保障水平。
展開國際合作是深入推進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對此,張莉在其論文《三江源保護與國際合作——貢獻與展望》(《攀登》第3期)中,對三江源地區保護中的國際合作和貢獻進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國際合作推進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通過科學考察,初步掌握了青海湖流域世界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及其種群分布、數量、變化趨勢,為監測和保護工作奠定了科學基礎。第二,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以及為社區開展保護行動提供的小額贈款,提高了項目區群眾的保護意識,促進了當地社區參與保護的積極性,提高了保護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同時也使社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弘揚了青海藏區傳統的生態文化。第三,通過引入新的保護機制,推動了社區保護行為與政府保護工作的結合,進一步改善了青海湖流域瀕危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生存環境,為其種群數量不斷增加提供了條件。第四,探索了生態補償機制新途徑。以小額贈款和協議保護的方式對以社區為主導的保護實踐提供資金支持,改變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單一依靠國家投入,缺乏社會參與的傳統方法,彌補了政府保護投入的不足,從而使生態保護效率更高、保護效果更持續。
編制并實施科學合理的二期規劃是推進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保障。張賀全等主編的《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規劃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對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經驗進行了總結,并對未來建設工程的詳細規劃進行了闡述。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