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是我國和亞洲的“江河源”、我國水資源安全的戰略基地。但是其脆弱的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和人類干預響應十分敏感,其發展趨勢備受全球關注。2012年,國內學者從文獻總結、人口影響和田野調查等角度對青藏高原的生態安全和屏障建設進行了研究。
(一)從文獻總結和宏觀角度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研究
孫鴻烈、鄭度、姚檀棟、張鐿鋰等在《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地理學報》第1期)一文中,從五個方面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議題進行了系統分析。第一,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主要功能包括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和碳源匯等四個功能。第二,在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綜合影響下,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不穩定性威脅加大,資源環境壓力加重,冰川退縮,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土地退化顯著,水土流失加重,自然災害頻發。第三,從基礎研究,氣候變暖對區域生態與環境影響評估與區域對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與項目實施,生態建設效應的監測與評估等四個方面,對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進展進行了梳理總結。第四,針對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多學科綜合研究、技術集成、過程監測和效應評價等還十分欠缺的實際困難,提出加強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政策建議。建議加強科學與支撐技術研究,增強氣候變化應對能力,系統開展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全面部署生態屏障功能變化監測系統的建設,綜合評估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效果。
(二)從人口和實地調查角度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研究
2012年,還有一些成果從人口和更為微觀的實地調查視角進行了研究。
潔安娜姆在其論文《西藏生態屏障保護與人口問題分析》(《西藏發展論壇》第5期)中,從人口角度來研究西藏生態安全問題。文章指出人口的數量、素質及其結構,對西藏生態屏障功能的增強與減弱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與“老齡化”及“性別比持續升高”等內地省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問題相比,人口增長過快、分布不均,素質不適應現代化需求是西藏人口問題的特點,而人口素質偏低是西藏生態保護與人口問題的瓶頸。鑒于此,提出保護西藏傳統文化是建設西藏生態屏障的道德基礎;將援藏項目重點轉移到教育和醫療保障為人們轉變傳統的生活方式提供技能和體質保障;開發以傳統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及銷售一條龍產業帶,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建設西藏生態屏障的物質基礎。
張廣裕在其論文《甘肅省生態環境建設問題調查研究——以河西地區和甘南州為例》(《社科縱橫》第12期)中,從618份問卷調查的微觀角度,考察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以西北干旱區內陸河流域生態環境為主的河西地區的生態安全問題。文章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甘肅省生態環境建設狀況的總體判斷,48.9%的被調查者依然認為甘肅省的生態環境與過去幾年相比仍然在退化。第二,沙塵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是甘肅省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第三,人為因素是環境退化的主要因素。這些人為因素包括亂墾草地、超載放牧、人口增加和生產方式變遷。第四,43%的被調查者認為民眾的環保意識是制約生態環境建設和修復的最主要因素。文章最后基于以上問卷結果,提出保護和建設甘肅省生態的對策:繼續貫徹實施《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提高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質量。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