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藏學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2012年經濟研究成果超過130篇(部),研究內容涉及農牧業、生產要素和企業發展、金融與財政、公共產品和交通、城鄉居民生活現狀、經濟發展回顧、經濟轉型與跨越式發展、旅游業、特色產業以及邊境貿易等問題。
(一)農牧業研究
農牧業作為西藏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型產業,是學者們長期以來堅持關注的傳統研究領域。2012年農牧業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保護與農牧業發展、農牧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以及地區農牧業發展與管理等方面。
沈開艷、徐美芳的《氣候變化條件下的西藏特色農業跨越式發展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一文,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促進西藏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為進一步提升西藏特色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應提高農戶非農業收入水平,完善對口支援模式并積極探索巨災保險機制。
李文才等人的《農牧戶家庭種植業生產經營行為影響因素分析——以西藏典型縣(市)為例》(《安徽農業科學》第11期)一文,通過對西藏3縣(市)204個數據樣本分析,認為“外出打工人員數量”“家庭勞動力數量”等家庭稟賦因素對于家庭總播種面積具有正向影響,理論上預測的內部因素稟賦效應成立;“糧食均價”與“是否出售”這兩個因素的乘積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證實外部因素中價格的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
白玲等人的《西藏那曲地區草地畜牧業現狀調查及其發展趨勢分析》(《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期)一文,認為西藏那曲地區仍然是“自給自足”型的初級草地畜牧業生產水平,建議擴大母畜的飼養比例,通過新技術提高母畜的繁殖率和產奶量,以提高當地牧民生產和生活水平,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何龍娟、詹慧龍的《城鄉協調發展下青藏地區農業農村發展研究》(《安徽農業科學》第21期)一文,從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農業生產效率的角度研究了農業農村發展在城鄉協調發展進程中所呈現出的新態勢,認為青藏地區農業農村發展要建立區域非均衡模式,重視生態保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三步同化。
龔大鑫等人的《牧戶對退耕還草工程的行為響應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高寒牧區瑪曲為例》(《中國沙漠》第4期)一文,通過最優尺度回歸模型分析,認為牧戶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牧戶從政府保護草原的政策中的獲益程度和草地退化認知程度對牧戶參與退牧還草工程的響應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而戶主的年齡、家庭規模和草場面積有顯著負向影響。因此,只有把牧戶的經濟發展與退牧還草工程緊密相連,才能保證退牧還草的持續性。
遲玉花和尼珍的《甘肅藏區半農半牧業經濟研究》(《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一文,認為半農半牧經濟方式給當地人們帶來了實際利益,但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采取聯合發展的形式是甘肅藏區半農半牧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劉斌的《阿壩州牧區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草業與畜牧》第10期)一文,認為加強對草原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維護高寒草原生態平衡,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加快草業建設步伐,努力提高草原綜合承載能力,是實現牧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盛國濱的《青海牧區人草畜和諧發展與社會穩定研究——以海南藏族自治州為例》(《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期)一文,針對青海牧區草原生態退化,人、草、畜矛盾突出,牧民持續增收困難等問題,建議海南藏族自治州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民族”四大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