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陽海等人的《西藏經濟結構轉型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一書,主要研究了西藏的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區域結構(含城鄉結構)三大經濟結構的變遷、現狀、未來轉型的目標和路徑,也涉及經濟結構轉型的環境資源條件和政策保障問題。該書較有創新意義的觀點包括:1.在西藏堅持按比較優勢原則確立發展戰略更為可行和更為有利,需要發展集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于一身的特色經濟。2.西藏產業結構演進的產值比重排序是由“一二三”演進到“三一二”,進而到“三二一”,屬于逆向演變或迂回演變。3.西藏目前的產業結構的形態特征是產業產值結構已經演進到較高層次的按“三二一”排列的扁平化“J”型結構,產業就業結構則仍屬于層次較低的“凹”型反“J”型結構;從內部特征看,則具有“輸血型”、消費型、傳統型特征。4.走適度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西藏產業結構高度化可行的路徑選擇。5.西藏經濟結構已經由非典型過渡到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等等。
張艷紅的《西藏經濟現代化研究》(民族出版社)一書,從八個方面分析研究了西藏經濟的現代化問題,分別為:1.導論。2.20世紀初西藏經濟現代化的嘗試。3.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藏經濟現代化啟動的背景、過程及曲折。4.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經濟現代化的加速發展。5.西藏經濟現代化造成的沖擊以及國內外對西藏經濟現代化的模糊認識。6.分別從經濟增長、經濟進步和經濟轉型三個方面對西藏經典經濟現代化、第二次經濟現代化和綜合經濟現代化進行評價。7.西藏經濟現代化的道路選擇問題。8.結論認為經濟現代化是西藏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西藏如何把后發劣勢變為后發優勢,把資源優勢變為競爭優勢,走上工業化的道路以及如何針對西藏各地區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發展的模式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房靈敏等人的《當前西藏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一文,針對西藏三次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社會經濟體制發展基礎薄弱而市場化程度低下,高原地理特征、氣候條件和資源稟賦制約,人口相對稀少、分散加上受教育程度相對低是產業發展相對滯緩的原因。
房靈敏等人的《區域分工視角中的西藏產業發展和結構演化分析》(《中國藏學》第1期)一文,認為西藏與我國其他省區的區域分工程度和水平是影響西藏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是近年來西藏三次產業產值結構演化為J型結構的主要原因。因此,西藏產業結構政策必須要從我國整體經濟的全局視角或區域分工視角來制定設計。
楊濤、柳應華的《西藏產業互動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西藏研究》第1期)一文,認為西藏產業結構雖然呈現出類似于歐美國家的“三二一”格局,但是由于產業互動水平較低,因此產業系統的產出效率較低,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有限。因此,除了要注重調整產業結構的比例關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產業互動作為西藏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沈開艷、徐美芳的《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上海經濟研究》第5期)一文,分析了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制約因素和亟待解決的矛盾,并從加強西藏同胞的教育和培訓、發展西藏特色農牧業、加強西藏流通體系建設和深化西藏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角度提出對策建議。
魏小文的《西藏第三產業跨越式發展的人力資源開發思路探析》(《中國市場》第6期)一文,在分析西藏第三產業跨越式發展對人力資源開發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人力資源開發對策,認為應樹立人才意識,加大教育投資,正確對待西藏人才的來源并建立科學的人才競爭、評價、激勵、流動機制。
張孝德在《關于三江源生態經濟發展的若干思考》(《攀登》第3期)一文中,就三江源的生態經濟發展提出了建立三江源生態經濟研究所,成立生態經濟管理委員會,建立三江源生態財富統計、測算與核算體系,建立三江源生態經濟免稅區等七條建議。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