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覺的《太陽下的日子——西藏農區典型婚姻的人類學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一書,主要考察了西藏農業地區一妻多夫制婚姻的現狀。研究發現,盡管一妻多夫制婚姻不合乎現代人的婚姻觀和國家的婚姻法,但家庭責任承包制改革政策實施以后,它仍在西藏某些地區存在,并被村民視為能夠給家庭帶來經濟優勢的有效策略。在改革開放背景下,隨著生產體制的變革,一妻多夫制婚姻重新成為一些農村地區婚姻選擇的一種形式,引起了人們對其存在意義的認識和研究。
王建偉的《西藏人口紅利研究述評》(《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1期)一文,認為西藏人口紅利問題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今后應進一步關注兌現“西藏人口紅利”的前提、基礎、作用機制、政策及其對西藏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鄭洲的《西藏農牧區村級公共服務制度創新研究——基于扶貧綜合開發的視角》(《民族學刊》第1期)一文,以扎囊縣德吉新村村級公共服務為研究對象,考察了政府通過扶貧綜合開發進而在推動農牧區村級公共服務制度創新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提出推進西藏農牧區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完善西藏農牧區村級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創新西藏農牧區村級公共服務需求制度等對策。
郎維偉、張樸的《藏北牧區村落社會的人口和家庭特征及其生育意愿——以那曲縣達村和宗村為例》(《西藏研究》第4期)一文,認為藏北牧民家庭規模呈擴張態勢,人口的增長快于家庭的分化,大家庭比例增加成為必然結果。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是藏北牧民主要的家庭類型,單身家庭、聯合家庭和其他家庭類型也同時存在。牧民期望多子女的意愿還具有普遍性,但少生優生的觀念已在悄然興起。
旦增頓珠等人的《山南地區農牧區醫療制度建設與問題研究》(《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期)一文,認為政府在資金籌集及其管理協調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參與,是廣大農牧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短時間內得以開展并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因素。加強西藏農牧區醫療衛生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西藏廣大農牧區醫療制度以及改善農牧區醫療衛生條件,對于促進西藏農牧區醫療制度的長期穩定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耿亞軍的《和諧社會背景下藏族大學生民族與文化認同實證調查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6期)一文,運用調查問卷并結合個別訪談方法,對藏族大學生的宗教、語言、身份、風俗等四個方面的認同狀況進行研究。認為藏族大學生所體現出來的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特點,反映了藏族文化融合與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個體的心理變化特點。
焦克源、馮彩麗的《藏區農牧民醫療救助體系運行效果評價及其指標設計——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內蒙古社會科學》第1期)一文,運用層次分析方式,選擇具有藏區典型特征的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為研究對象,采用魚骨圖來表述藏區農牧民醫療救助體系運行效果,并以此為依據設計評價指標,以期能夠更好地保障該體系的良好運行。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