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張群的《西部大開發與西藏農牧區的穩定和發展》(中國藏學出版社)一書,回顧了西藏農牧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歷程,總結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在西藏江孜縣、藏北那曲縣、拉薩市郊選擇三個不同類型的農牧區典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社區調查,以拉孜縣農民藝術團為例探討西藏文化產業發展的途徑和問題,以甘丹寺為例探討藏傳佛教對
西藏農牧
區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在典型個案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培植內源動力,富民為本,尊重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注重社會轉型,加強基層社會和經合組織;加大基礎投入,重在軟件建設;筑牢反分裂的堤壩,增強國家認同等觀點,并以農牧區問卷數據,表達農牧民的切身感受和對未來的愿望。
馬戎、旦增倫珠的《2008年夏季拉薩、日喀則、澤當三城市流動人口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綜述》(《中國藏學》第3期)一文,以課題組2008年7月在西藏拉薩、日喀則、澤當三城市對流動人口的問卷調查數據為基本依據,從流動人口的基本特征、就業、收入、婚姻、居住時間和條件等方面揭示了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態,對流動人口工作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及如何解決,提出了建議。
楊明洪、唐冬梅的《基于綜合模糊評價法的西藏農牧區公共服務評價——以西藏日喀則地區秋窩鄉三村為例》(《財經科學》第12期)一文,認為盡管西藏農牧區公共服務提供決策是“自上而下”,但農牧民的滿意度仍然比較高,同時,對不同類型和不同項目的公共服務的滿意度有較大的差異,而這些方面顯示出改進的突破口。
劉穎、徐平的《拉薩市居民對西藏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看法——基于拉薩市127份居民問卷的分析》(《中國藏學》第3期)一文,認為近九成的拉薩居民表示了解西藏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政策而且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從問卷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對相關政策和效果有著積極的評價。
來儀的《西藏藏族人口東向流動現實意義探微》(《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9期)一文,認為一方面長期以來全國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援和幫助,另一方面內地各省為西藏提供了巨大的國內市場,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發展機會和條件,吸引和推動著西藏藏族人口自發地東向流動。
鄭洲的《西藏人口東向流動與民族關系再構建研究》(《民族學刊》第4期)一文,認為西藏人口東向流動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應,對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地方各級政府應該為西藏人口東向流動積極創造條件。
李健的《人口流動、族群結構與族際關系——關于西藏山南地區澤當鎮的實證調查研究》(《中國藏學》第2期)一文,認為由于人口的流動,澤當鎮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族群結構;同時,流動人口在個人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結構性差異,這種差異有其內在的原因,而非因為族群身份所致。調查還發現,澤當鎮總體的族際關系較為和睦,但各族對族群關系的評價也存在一定差異。
仁真洛色、黃維忠的《從在內地的藏族流動人口狀況看漢藏民族關系——以成都市藏族流動人口狀況為例》(《中國藏學》第2期)一文,認為漢藏民族“雙向或多向自主流動”的趨勢已不可逆轉。相當數量的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區的藏族民眾移居或到漢族聚居的內地大城市謀生,一方面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各民族群眾自由遷徙權利的充分保障,更重要的是體現了藏族民眾對國家賦予的公民權利的認同,對與漢族等其他民族的跨區域性的和諧共存抱有相當信心,體現了當前漢藏民族關系的融洽度。
竇存芳的《成都武侯區民族街藏族流動人口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中國藏學》第2期)一文,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民族街藏族流動人口的居住地點、社會經濟活動、宗教信仰、社會交往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藏族流動人口更多依靠原有社會關系融入城市,如制定有利于藏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政策法規,會更有利于漢藏民族關系的發展,有助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開展。
拉毛才讓的《社會工作專業模式介入三江源生態移民社會保障體系的思考》(《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一文,簡要分析了當前三江源地區社會保障的現狀以及建立社會保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提出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介入三江源生態移民社會保障服務的實踐,探索三江源生態移民社會保障服務新模式。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