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藥基礎研究,主要可分為藏醫基礎理論研究、藏醫文獻研究、藏醫基礎知識介紹3類的學術論文和著作。
本年度共有3部著作出版:李先加的《三因學概論》(民族出版社),對藏醫學基本理論的三因學說進行了詳細介紹。宋敬東編著的《圖解〈四部醫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和文紹敦、卡洛主編的《四部醫典之藏醫放血療法圖解》(青海民族出版社),均為對藏醫經典《四部醫典》內容的圖解,內容形象直觀,有助于讀者對《四部醫典》的了解和學習。
學術論文:
(1)藏醫基礎理論研究:代表性的論文有:邊巴次仁等的《藏醫經典中宗教內容的現代詮釋趨向——從藏醫藥文化現代傳承者的角度看》(《中醫教育》第6期),運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度訪談了多位藏醫藥學者對藏醫經典中宗教內容的看法,研究發現,藏醫藥文化的現代傳承者已經與此前完全用宗教的觀點解釋的取向有所不同,認為藏醫藥經典的形成和實踐效果并非是佛陀的恩賜,而是藏民族醫學實踐歷史發展的結果,主張在保持經典完整性的前提下,對藏醫藥經典中的宗教性內容做出合理的詮釋,表明他們已經站在現代的角度上運用吸收、改造、借鑒、沿襲等方式,詮釋藏醫藥經典中的宗教性內容,以充實完善傳統的藏醫藥理論和實踐。羅輝等的《藏醫體質學說概述及其研究現狀和展望》(《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第9期),介紹了藏醫體質學說的淵源、理論基礎、分型和應用,綜述了藏醫體質學說的研究現狀,認為目前藏醫體質學說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提出開展藏醫體質學說的古代文獻整理,借鑒現代科學方法開發藏醫體質量表,開展藏醫體質學說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以及藏醫體質學與中醫體質學的比較研究等建議。
(2)藏醫藥文獻的研究:代表性的論文例如:央嘎的《宗昌密鑰源起探討》(《中國藏醫藥》第3期),考證了藏醫古籍《宗昌密鑰源起探討》(該書為對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的注解)的作者,探討了該書注解《四部醫典》的學術特點,并與其他《四部醫典》的注解本進行了比較。仁增多杰等的《〈月王藥診〉中尿診理論體系探討》(《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第1期),分析了藏醫學經典著作《月王藥診》中記載的尿診法理論體系,認為其運用整體恒動的辯證觀,重視整體和局部的辯證統一,以三因學說和五源學說為基礎,以五官診察尿液五境為主要手段,具有全面、動態、感觀、直觀、簡便、安全的特點,為后世尿診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俞佳等的《藏醫藥經典著作〈晶珠本草〉的學術特色探析》(《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第1期),從藥物分類、加工炮制方法、文獻價值,以及藏藥與中藥的藥性理論比較等方面對《晶珠本草》的學術價值和學術特色進行了分析,旨在為推動藏醫藥古籍文獻發掘整理提供參考。其他還有拉毛等的《敦煌伏藏出土的藏醫殘卷中的舊術語及其內容解說》(《中國藏醫藥》第4期)、江吉村等的《藏醫藥古籍文獻〈醫學甘露滴〉學術價值淺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第7期),等等。
有學者關注到藏醫文獻中術語的翻譯問題,如:羅秉芬的《古代藏醫文獻書名漢、英文翻譯中的體會》(《民族翻譯》第2期),總結了作者參加科技部“藏醫古籍整理與信息化平臺建設”項目中整理和翻譯藏醫古文獻書名的體會,對藏醫古代文獻的漢譯與英譯工作具有重要指導價值。扎巴的《藏醫名詞術語的漢譯現狀及思路探討》(《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3期),通過對比藏醫藥漢語辭書,認為藏醫名詞術語漢譯尚未統一規范,嚴重影響了藏醫藥傳承與發展,并呼吁開展大范圍的藏醫藥名詞術語的漢譯規范化研究工作。
(3)藏醫基礎理論探討和知識介紹類論文:主要為對藏醫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養生、文化等知識的介紹。例如:西珠嘉措等的《略論藏醫外治療法》(《中國藏學》第2期)、白覺的《淺談藏醫食品衛生的相關知識》(《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1期)、土旦桑布的《淺析藏醫對心腦關系的認識》(《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2期)、次仁卓瑪的《藏醫胚胎學中身體形成的幾種因素分析》(《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3期)、平措的《藏醫對舌的解剖與生理認識》(《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4期)、萬瑪才讓的《論疾病的特殊機理“修”的發生》(《中國藏醫藥》第3期)、楊卓瑪的《藏醫起居養生觀略論》(《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6期)、張春風的《從藏醫看養生》(《中國民族醫藥雜志》第7期),等等。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