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算
天文歷算是藏族傳統科技研究的重要領域。本年度發表的論文主要是對天文歷算的歷史、現狀,以及相關知識的介紹。
1.發展歷史研究
剛組的《淺談天文星算的起源及發展歷史》(《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4期),將藏族天文星算的發展歷史分為3個階段:遠古時期至松贊干布時期之前為天文歷算的萌芽階段;松贊干布時期之后正式形成,并逐漸發展成熟;1916年門孜康成立后至今,為現代天文星算發展的新階段。夏吾才讓等的《淺談藏族歷算領域中的漢藏文化交流》[《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期],根據藏文史料記載探討了藏漢天文歷算文化關系的歷史淵源,認為從公元7世紀起藏漢文化之間的交流領域逐漸擴大,漢地的五行、七曜、八卦、九宮、二十八宿、十二地支、九九乘法口訣、十二因緣等歷算文化流傳到藏區,并分別介紹了藏漢歷算的計算方法。
2.現狀研究
娘毛加等的《藏族天文歷算在藏傳佛教寺院教育中的傳承研究——以拉卜楞寺、塔爾寺時輪學院為例》[《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采用歷史文獻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藏族天文歷算在藏傳佛教寺院教育中的傳承歷史、現狀,以及原因進行了概述。娘毛加的《藏族天文歷算的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西藏研究》第3期),總結了天文歷算在寺院時輪學院的研習現狀和民族高校的教學現狀,提出加強天文歷算傳承和發展的對策,認為對天文歷算進行有效、有序的保護和傳承,有利于豐富我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性。卓嘎等的《學校教育視域下藏族天文歷算的傳承、發展與保護》(《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介紹了藏族天文歷算傳承發展的歷程和現狀,并提出在推進藏族天文歷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的進程中,學校應當充分發揮其教化功能。
3.天文歷算內容的介紹
羅布頓珠等的《淺談藏族天文歷算學的含義及其發展概況》(《西藏科技》第10期),通過現代學科分類法,分門別類對天文歷算含義中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概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敘述。索朗加措的《論傳統氣象觀測法》(《藏醫藥教育與研究》第4期),介紹了藏族民間通過觀察飛禽、走獸的遷徙、生活習慣等規律與天氣變化的相關性,以判斷和預測時節、氣候的變化。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