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代表了藏族文化藝術的精粹,是研究藏族社會、歷史、文化、民族、宗教,以及人文各學科的珍貴資料,建立“藏戲文獻數據中心”,系統搜集整理有關藏戲文獻數據已提上議事日程。班典旺久《關于建立“藏戲文獻數據中心”的初步構想》(《西藏藝術研究》第2期)一文就如何開展這一工作,從政策依據、依托方式、內容框架、利用方式四個方面提出了初步構想。
西藏紀錄片作為中國影像記錄的一個分支,記錄了西藏的歷史、宗教信仰、風土人情、文化,由于不同階段文化的變遷,西藏紀錄片具有的精確而特定的功能和價值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張建亮、李美萍的《西藏紀錄片的影像記錄特征》(《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第1期)一文,從對藏地的探險記錄、文化儀式與宗教信仰記錄、邊緣人記錄、田野調查記錄和“在路上”與公路視角記錄五個方面探討了西藏紀錄片的影像記錄特征。
藏族題材電影是指以藏族生活為主要表現對象,反映藏民族文化的影片,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具有鮮明特色的一支重要力量。張濤《試析藏族題材電影生存文化環境》[《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期]一文,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分析了藏族題材電影生存發展的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探討了藏族題材電影生存發展的文化空間問題,以此拋磚引玉,希望為找準困擾藏族題材電影發展的“瓶頸”,以及提出解決方案提供依據。
藏族宗教物包裝是多種文化交匯影響下的產物,是藏族包裝的重要組成部分。何青萍、柯勝海《藏族宗教物包裝的藝術特征及文化意蘊》(《包裝學報》第1期)一文,主要從源流和演變、藝術特征、文化意蘊三個方面探討了藏族宗教物的包裝問題。文章指出,藏族宗教物包裝受到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圖騰崇拜、藏傳佛教、其他各地區宗教物包裝的綜合影響,逐漸形成端莊敦厚、莊重肅穆的形制特征,以其物以載道的象征性及傳播性、多元文化交匯下的融合性,以及服務于統治階級的審美性,充分體現出其典型的宗教文化意蘊。
遺產地精神是目前國際上對文化遺產價值認識新的提升,拉卜楞寺是我國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我國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朱宇華《從拉卜楞寺保護看遺產地精神的闡釋》(《住區》第3期、《中國文化遺產》第1期)一文,在介紹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對“遺產地精神”定義的基礎上,從歷史研究和價值評估、遺產構成、保護措施三個方面對拉卜楞寺的保護規劃進行了探討,提出了有形遺產和無形遺產相互結合的文化遺產構成體系,通過對“遺產地精神”的內涵和作用進行實例性的闡釋,論述了遺產地精神所包含的有形和無形要素的相互作用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