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等在《生態學雜志》第10期上發表《拉魯濕地夏秋季纖毛蟲群落特征及其與水環境的關系》一文。此文用活體鏡檢和固定染色相結合的方法,對拉魯濕地夏、秋季纖毛蟲物種多樣性及群落結構特征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夏季纖毛蟲物種數和群落結構與水溫呈極顯著負相關;綜合評價顯示,拉魯濕地水環境受到輕度污染。
周晨霓、潘剛在《貴州農業科學》第9期上發表《西藏拉薩河流域濕地水質分析與評價》一文。此文采用綜合指數法評價該流域水質綜合質量現狀。研究表明:拉薩河和雅讓濕地鐵元素超標,拉薩河和江夏濕地總磷超標;總體上,塘嘎郭濕地水質較好,拉薩河水質較差,人為因素對拉薩河流域高原濕地水質狀況影響較大。
呂永磊在《四川林勘設計》第4期上發表《西藏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濕地資源現狀與濕地生態系統評價》一文。此文依據《國家濕地公園評估標準》對雅尼國家濕地公園進行了評價。研究表明: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濕地生態系統總體評價結果為“優秀”,且濕地生態系統、濕地環境質量和濕地景觀三個單項也都為“優秀”,說明其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羅懷斌在《中南林業調查規劃》第1期上發表《西藏高原濕地面臨主要問題及保護對策》一文。此文指出圍墾使大量天然濕地面積消失,部分水體環境質量不容樂觀,資源過度利用使濕地生物資源總量及種類日益減少。
馬維偉等在《自然資源學報》第9期上發表《甘南尕海泥炭沼澤地退化過程土壤特征和水源涵養功能的變化》一文。此文采用空間序列代替時間序列的方法,對甘南尕海4種不同退化階段泥炭沼澤地土壤性質和水源涵養功能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尕海泥炭沼澤地退化程度的加劇,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鉀和水解氮含量呈逐漸降低趨勢,銨態氮呈增大趨勢;全磷、全鉀無明顯變化規律,但均沿土壤剖面分布呈波動性變化;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小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均為未退化最大,中度退化最小。
何奕忻等在《生態學報》第7期上發表《青藏高原東北部5000年來氣候變化與若爾蓋濕地歷史生態學研究進展》一文。此文利用多年來的文獻記載和自然證據,探討氣候變化、文化發展、沼澤發育三者之間可能具有的相互關系。研究表明:區域的氣候變化決定了植被類型,對泥炭沼澤的形成和發育發揮了重要作用;氣候變化通過影響沼澤的演替,從而改變人類活動的范圍與早期文明的形成,同時人類的過度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沼澤的分布格局及動態。
拉多等在《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期上發表《阿熱濕地植物群落結構特征和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一文。此文采用雙向指數種分析(TWINSPAN)法、主分量分析(PCA)法,以及冗余分析(RDA)法對阿熱濕地植物群落結構、空間分布特征與環境因素的相關性,以及植物物種多樣性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阿熱濕地植被類型有高山草甸群落、濕生草甸群落、沼生群落和旱生群落;影響濕地植物群落結構和物種多樣性、分布格局的主要環境因素為過度放牧、暫時性積水、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其他干擾,并且各群落之間的相似性較大,生境間的異質性小。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