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然的專著《青海高原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此書以青海高原生態經濟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大量數據整理和統計對青海高原生態經濟系統及各子系統之間運行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進行了分析;構建了青海高原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評估指標體系;提出了政府行為—生態政績,企業行為—環境規制,公眾行為—主動參與等方面的調控措施,以及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的政策意見。此外,郭家驥、邊明社所著《迪慶州民族文化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研究》一書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指出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相互影響依存,密不可分。
萬基財等在《地理科學進展》第3期上發表《九寨溝地方特質與旅游者地方依戀和環保行為傾向的關系》一文。此文運用驗證性因子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型方法,探討了自然觀光地地方特質與旅游者環保行為傾向的內在關系。研究表明:地方依戀的不同維度對不同類型的環保行為傾向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地方特質通過地方依戀對旅游者的環保行為傾向產生顯著的間接影響,是解釋九寨溝旅游者環保行為傾向的有效因子,也是旅游者地方依戀與環境行為傾向關系中重要的影響因素。
蔣貴彥、卓瑪措在《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第4期上發表《青海南部高原藏區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一文。此文通過標準化處理、聚類分析、熵值法等方法,對16個縣域進行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研究表明:達日、雜多、甘德3縣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最小;河南、曲麻萊和治多3縣較低;久治、興海、澤庫和稱多4縣中等;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較高的有瑪多、班瑪和同德3縣;而玉樹、瑪沁、囊謙3縣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最大。自然生態環境承載力影響了該地區的整體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旅游可持續承載的基礎條件和約束條件。
王忠斌等在《林業調研規劃》第3期上發表《雅魯藏布大峽谷景區生態旅游環境容量研究》一文。此文從旅游空間環境容量、旅游生態環境容量、旅游設施環境容量和旅游社會環境容量4個分量指標出發,對大峽谷景區的旅游環境容量進行評價。研究表明:雅魯藏布大峽谷景區的日生態旅游環境容量為2395人次;月生態旅游環境容量為71850人次。空間環境容量是旅游發展中的主要限制因子,游客量隨季節分布明顯且存在較大差異。
孫瑞紅、高峻、葉彬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期上發表《九寨溝景區交通碳排放與低碳路徑研究》一文。此文采用碳排放系數法對九寨溝2012年景區交通不同主體行為的碳排放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從碳排放總量看,游客乘坐觀光車輛的交通活動是最主要碳排放來源,其碳排放占97%;從碳排放強度看,游客游覽因采用公共交通故人均碳排放最低,相比之下居民私家車最高;從低碳路徑看,景區碳減排應著重關注觀光車輛的升級換代、高效調度、提高工作車能源利用和工作效率,輔以游客規模控制、環境教育等策略。
徐秀美、多吉次仁在《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上發表《西藏鄉村旅游生態足跡模型構建》一文。此文根據西藏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實踐,總結鄉村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城郊型、名村名鎮型、特色民俗民風或民族文化型、自然遺產型、農業生態景觀型等類型,并從資源消耗與廢棄物消納兩個方面對幾種典型類型的目的地旅游生態足跡模型進行了嘗試性的構建。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