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陽海、沈宏益所著《生態安全與西藏新型工業化研究》一書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提出了“有西藏特色的適度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條道路的核心內容歸納為滿足“一個前提”(生態安全和生態文明),符合“一個特色”(中國特色、西藏特點),堅持“一個適度”(目標、規模、速度要適度)、“一個高新”(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
張翀、李強、李忠峰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5期上發表《三江源地區人類活動對植被覆蓋的影響》一文。此文利用主要氣候因子進行線性擬合,得到殘差趨勢來反映人類活動對植被覆蓋的影響。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對三江源地區的植被覆蓋變化呈正影響。人類活動對山地草原的正影響作用最強烈,其次是山地常綠針葉林,其他由大到小依次為高???草甸、高???草原、高山植被、亞高山植被和高???匍匐半矮灌木荒漠。
趙海迪等在《濕地科學》第1期上發表《三江源區人類干擾與濕地空間變化關系研究》一文。此文利用連續網格法,對人類干擾強度與濕地空間變化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不同人類干擾強度等級內的濕地率與等級呈負相關關系,隨著人類干擾強度等級的增大,濕地率明顯減小;不同類型的濕地在不同人類干擾等級間的分布差異也較大。
阿南在《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期上發表《西藏地勘現狀與環境保護策略研究》一文。此文指出在地勘作業中要實現地勘效益與環境保護兩方面的目標,需要從制定行之有效的地勘環保規劃、實施科學嚴謹的地勘作業、形成自覺的環境保護意識等方面著手。
邊巴次仁在《西藏科技》第3期上發表《我區公路建設及養護中的環境保護措施現狀及對策探析》一文。此文指出新建公路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新建公路對人文環境造成破壞,存量公路養護技術和手段落后,投入不足等問題。
姚志春在《蘭州商學院學報》第1期上發表《甘肅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研究——以甘南州為例》一文。此文指出要選擇城鎮化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道路,建立健全市場機制、制度政策機制、規劃機制、生態補償機制、民族地區文化發展機制、教育培訓機制、調控機制、國家扶持和投資機制,構建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相適應的城鎮體系。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