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錦風所著《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態與游牧文化——一個藏族牧業鄉的個案研究》一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此書基于生態人類學的視角,以青藏高原地區的一個藏族牧業鄉為個案,從物質、精神和制度等不同層面對藏族游牧文化與草原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考察和研究。
蘇雪芹所著《青藏地區生態文化建設研究》一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此書指出生活在青藏地區的幾乎所有少數民族,都創造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形成人與自然共生互利、和諧相處的良性互動關系,因此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必須結合民族傳統生態文化與青藏地區的實際。
南文淵所著《青藏人文地理觀》一書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介紹了青藏高原藏族人文地理觀念及其中所蘊含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
孫前路、孫自保,劉天平在《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第8期上發表《牧民草地生態保護認知與行為的實證——基于西藏75個自然村的實證分析》一文。此文依據拉薩、那曲及林芝地區牧民入戶調查資料,對西藏牧民草地退化的認知及其放牧行為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牧民對草地資源退化已經形成共識;牧民具有草地保護認知,但草地退化原因大多歸因于政府保護不力,較少考慮養殖規模的影響;面對日益惡化的草地資源,牧民仍有擴大養殖規模趨勢。
切排、陳海燕在《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上發表《藏族傳統生態觀的體系架構》一文。此文指出,藏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生態觀,基本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形成了一個包括樸素觀念、核心思想,以及制度保障的藏族傳統生態觀的體系架構,并通過風俗習慣形式得以傳承。
孫九霞、劉相軍在《中南民族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上發表《地方性知識視角下的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研究——以雨崩藏族旅游村寨為例》一文。此文運用田野調查和“深描”民族志方法,分析其傳統文化傳承和自然環境保護的關系。研究表明:通過實施成文性的《村規民約》和不成文的“傳統約定”,使藏族傳統文化及其自然環境保護意識等地方性知識的傳承成為制衡旅游發展對自然環境消極影響的有效力量。
劉繼杰、李靜在《北方民族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上發表《藏族生態知識認知的影響要素分析》一文。此文指出,最初的地方性生態知識在被民族成員接受之后,進而被吸收進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經過一系列的再認知過程,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并得以保存,在不斷的嬗變中繼續發展。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