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和西藏是中國重要的牧區,其草地和草業的可持續發展至為重要,2014年圍繞草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政策措施。其中代表性的文章如下:
趙國君、顏生林、祁發宏在《青海草業》第1期上發表《海北州草業可持續發展調研》一文。此文指出,海北州草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飼草地缺乏且分布不均,飼草種植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牧草良種供應不足,商品化程度低,難以形成穩定的市場機制,飼草料監管機構不健全,檢測體系不完善。
周毛措在《青海草業》第3期上發表《淺議青海湖區草地生態現狀及治理》一文。此文指出,近幾十年來,由于自然環境條件的演變和人為活動的綜合影響,湖區植被整體景觀明顯呈現由草原植被向荒漠化植被景觀演變的趨勢,也出現工業污染問題。
扎西倉決在《西藏科技》第11期上發表《山南措美縣草原生態保護工作現狀、問題分析與幾點思考建議》一文。此文指出,措美縣草原生態保護存在政府部門草原生態保護意識不足,工作推動存在困難,牧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政策理解不清,牧群結構不合理;減畜壓力大,草原執法監管機構不健全等問題。
韓家蓉在《綠色科技》第11期上發表《淺析建設美麗生態甘孜中的環境保護工作》一文。此文指出加強甘孜生態環境保護應當加強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識和認識,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建設和提升先進生態文化強州。
孫海彥、林建才在《資源節約與環境》第9期上發表《關于建立三江源國家環保生態公園的總體構想》一文。此文提出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為載體,立足三江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特色,創立保護三江源區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的典范;打造世界著名的科研、教育、民族文化研究和旅游勝地;建立公眾休閑觀光和游憩的理想場所,努力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
陳和慶、范玉琴、陳坤賢,在《現代農業科技》第13期上發表《玉樹州草原生態環境現狀及保護措施》一文。此文提出玉樹草原保護應當充分將國家法律與民族習俗有機結合起來,加強生態補償立法,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監督機制,防止公權力的濫用,拓寬牧民就業渠道,增加收入來源。
趙國君在《青海草業》第3期上發表《海北州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與后續產業發展調研》一文。此文指出應當加強加大天然草地保護管理,維護天然生態屏障安全,大力發展草產業,為草地畜牧業轉型提供保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技術引導,提升畜牧業生產經營水平,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畜牧業品牌和科技化水平,全面加強服務工作,促進創業和增收。
李錦在《中國藏學》第4期上發表《青藏高原草原的產權變革與可持續管理——對四川省紅原縣的研究》一文。此文指出青藏高原的草原是典型的公共池塘資源,其產權非常復雜,生態環境保護中應盡量尊重傳統社會的管理能力,通過社區和國家政策的合力,建立和維持適當的共管機制,促進可持續管理。
此外,林業也受到了較大關注。劉源等在《四川林勘設計》第3期上發表《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防火現狀及對策》一文。此文提出應當加強包括森林火險等級評價、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提高火險監測預報能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森林防火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森林防火策略。
丁玉珂、德吉桑姆、索朗次仁在《中南林業調查規劃》第1期上發表《西藏高???區當雄縣人工植樹現狀調查及建議》一文。此文通過對當雄縣人工植樹現狀的調查,進而總結經驗。研究表明:大風危害是造成當雄縣庭院內植株生長普遍好于庭院外造林的主要原因,也是影響該縣人工造林成效的關鍵因子。
郝小勇在《甘肅林業科技》第3期上發表《卓尼縣退耕還林工程現狀及發展前景》一文。此文指出應當建立退耕還林范圍內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實退耕還林補助政策,提高補助標準,加強管護力度,推進管護設施建設,嚴格執行退耕還林個體承包政策,將退耕還林納入國家重點公益林建設范圍,大力提倡林草、林藥間作。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