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與藏傳佛教關公信仰的起源》(李德成,《中國藏學》2014:1),主要內容為:三國時期著名歷史人物關羽在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教”以及民間宗教中都得到普遍信奉,也是藏傳佛教所信奉的護法神。關羽成為藏傳佛教的護法神,與北京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時保留了原有的關公信仰有關。雍和宮第一任總堪布七世濟隆請求三世章嘉著《關老爺之祈供法》,正式將關公納入藏傳佛教的信仰體系之中,并正式將關公作為雍和宮的護法神而加以供奉。乾隆五十七年在擔任西藏地方攝政的八世濟隆主持下,拉薩關帝廟建成。
《西藏的鬼子母信仰:經典與圖像》(李翎,《中國藏學》2014:4),主要內容為:現今在西藏佛教諸神中很難發現其蹤跡的佛教神靈鬼子母,通過筆者對其在西藏的經典與圖像的檢索與回顧,認為此神在西藏曾經流行過,相關的經本和圖像也都有傳入,但是對于子孫香火觀念不同于漢地的西藏,這個佛教送子神最終在雪域幾乎消失。
《文昌神信仰在安多藏區傳播的歷史及原因分析》(看本加,《青海民族研究》2014:2),以解讀民間傳說故事、藏傳佛教典籍、歷史文獻資料等路徑,探討文昌神信仰在安多藏區傳播的歷史,并分析其原因。認為文昌神是在明代安多藏區實施移民實邊政策、漢藏宗教文化間經過長期交流和相互影響及安多藏區多民族雜居的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下傳播到安多藏區的。
專著方面,今年出版了兩部比較重要的關于民間信仰的著作,即《果洛格薩爾信仰研究》(索南多杰著,民族出版社)、《安多藏區的文昌神信仰研究》(看本加著,民族出版社)。其中《果洛格薩爾信仰研究》一書作者索南多杰博士選擇區域性和民族性文化個性突出,史詩流布全覆蓋,民間基礎豐實厚重的瑪域果洛為研究的田野點,以豐富的民間口傳資料、風物遺跡、民間信仰與儀式為考察對象,以史詩與藏傳佛教和苯教的關系、史詩與民族和部落的關系、史詩與區域和文化的關系、史詩與歷史和現實的關系、史詩的傳承和保護的關系等的梳理和探究作為學術路徑,借鑒民俗學、語言學及人類學等學科相關理論和方法做了深入的學術探討,客觀詳盡地分析、研判了格薩爾信仰在果洛文化、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另一部專著《安多藏區的文昌神信仰研究》,依據作者田野調查獲取的第一手材料,對安多藏區文昌神信仰的四種宗教儀式進行了描述,并試圖運用人類學的相關理論進行簡單分析。本書認為這些儀式是多種宗教文化整合的產物,是展示和延續傳統文學化的表現手段。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