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藝
工藝美術具有實用性及藝術性的特點,既反映時代、社會的物質文化生產水平,又體現了一定時代的審美觀,工藝美術又因時代、地理、經濟、文化、民族和審美觀點的差別而體現不同的風格特點。
1.服飾
李玉琴的《藏族服飾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是一部全面、綜合研究藏族服飾文化的論著,全書分七部分,分別論述了藏族服飾的基本要素、藏族服飾文化淵源與嬗變、藏族服飾區域的劃分和特征、藏族服飾的社會文化意義、藏族服飾美學分析、藏族佛教僧伽服飾釋義、藏族服飾的現代變遷。李玉琴還有另外兩篇文章分別論述了藏族服飾的特點及所具有的宗教象征意義,分別是《藏族服飾文化淵源探析》(《藏學學刊》第6輯)、《溝通人神:藏族服飾的象征意義及解讀》(《西藏大學學報》第2期),前者討論了藏族服飾的產生、發展及民族文化特性之間的關聯,從自然及人文因素分析藏族服飾的文化淵源。后者對神巫祭祀服、格薩爾說唱人(仲巴)的帽子、藏族宗教法舞“羌姆”形象、佛教僧人發辮以及藏戲服飾進行了解讀,認為藏族民間服飾秉承了宗教象征的基本精神,以神秘的形式展現了藏民對神靈的敬畏、膜拜和祈求。
伍金加參的《淺談西藏古老而神秘的服飾——普蘭婦女傳統服飾的穿戴習俗及價值》(《西藏藝術研究》第4期)首次涉及了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重點對象的西藏普蘭傳統婦女服飾,探討了普蘭傳統婦女服飾的歷史、民俗、審美與經濟價值。
2.工藝美術及裝飾藝術
根秋登子、白瑪英珍的《藏族手工藝及其開發前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4期)細分了藏族手工藝的種類,分述其特點、現狀及目前開發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探討可持續性發展的開發思路。宋寧的《論嘎瑪藏族傳統首飾紋樣的文化特點》(《中國藏學》第3期)以田野考察為依據,從區域文化特點入手,探討了噶瑪藏族首飾紋樣中的現實、神話中的動物紋樣、植物紋樣、卍字紋,分析了其所蘊含的宗教內涵。謝祝清、唐星明的《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的裝飾性特征》(《藝術探索》第6期)則試圖對格薩爾彩繪石刻的人物造型、圖形符號、色彩運用等裝飾性特征作探討和分析。土旦才讓的《淺析西藏史前陶器的裝飾圖案》(《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第5期)以西藏考古發掘資料為主要依據,對西藏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圖案的類型和風格進行分析,歸納出西藏新石器時代陶器紋樣的審美特征。德吉白珍的《論藏族古籍文獻裝幀藝術》(《西藏藝術研究》第1期)則闡述了藏族古籍文獻的三種不同裝幀形式(簡策、卷軸和梵夾裝)的來源及裝幀形式的特點,對梵夾裝的來源及護經板、扉頁畫像等特征做了比較細致的解讀。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