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與生態環境相關的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中,各類學科的科研人員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和觀察視角出發,探討與西藏和其他藏區生態與環境相關的問題。由于涉及的學科領域龐雜,體現出現代科研中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特點,因此本篇可以籠統稱之為對藏區的“綠色”研究。同樣由于本篇涵蓋的領域多,特別是本年度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可持續發展,生態與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生態、文化與法治建設,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發展與應用這幾個方面。
一、可持續發展
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是當地生態環境相關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青藏高原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包括社會、資源、環境和發展“四位一體”,協調的、有機的、龐大的“自然—經濟—社會”系統,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完整性、國家版圖的完整性以及實現現代化的時空性。因此,探索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得以保障,民生改善與保障機制得以建立與完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成功之路,實現青藏高原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劉同德教授長期從事青藏高原發展的研究工作,其力作《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把關于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新水平,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創新與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對象是由人口(population)(P)、資源(resources)(R)、環境(environment)(E)和發展(development)(D)所組成的區域PRED復合系統。它們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組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理論界對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理論層面上還沒有形成指導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理論,而實踐中卻又極其迫切地需求這種理論的指導。這部學術著作根據地區差異與發展實際,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修正PRED系統的基礎上,就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資源支持系統與生態環境支持系統(SRED系統)進行了定量研究與實證分析,從而將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推進到制度支持系統層面,強化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與智慧建設。本書根據青藏高原區域SRED系統能力分析結果,系統地提出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兩條主線、八大主題及十項發展原則,其中兩條主線指的是把握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平衡,處理好青藏高原區域發展與環境問題;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解決好青藏高原區域的“效率與公平”。最后本書全面系統地提出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例如提出青藏鐵路經濟帶聯動開發戰略及空間模式等,對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具有創新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次仁歐珠撰寫的論文《西藏交通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期)從西藏交通建設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探討了交通規劃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作者認為,因西藏生態環境脆弱,只有做到環境保護與交通規劃緊密協調,才能實現西藏交通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自然保護區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中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的環境要素。《青海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研究》(《青海社會科學》第3期)中,王海潔和張建英通過青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就如何實現和促進青海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發展對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人口增長和放牧家畜數量的增加,草原荒漠化危機已成為我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國內雖然已開展了生態補償理論的研究,但是對于草地領域的研究卻是一片空白。朱麗、紫發熹和李廣宇在論文《瑪曲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初探》(《草業與畜牧》第6期)中,試圖通過對草原生態補償原則、標準、主體、對象及方式等的探討,提出確保草原生態補償機制順利實施的建議,為瑪曲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