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態、經濟與產業發展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體,其平均海拔達4727米,有“地球第三極”之稱,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高原地形與生態屏障作用對我國乃至亞洲地區生態安全產生重要影響。西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生態系統不受破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生存發展相協調,并對鄰近區域環境起到安全保障作用是在西藏實現生態安全戰略的主要目的。圍繞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鐘祥浩、劉淑珍、王小丹、李輝霞、周偉和李祥妹的論文《西藏高原生態安全研究》(《山地學報》第1期),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原理為指導,采用“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和野外調查和數理統計相結合的方法,對西藏生態環境問題與成因、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區域分異、生態承載力與生態風險對生態安全影響等進行了系統調查與評價。本論文通過多學科綜合集成,揭示了生態環境脆弱度、人類干擾度和生態安全空間格局,構建了西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體系,為維護西藏高原生態安全和保障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依據本項目研究成果編制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于2009年2月18日得到了溫家寶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審議通過。本項目研究成果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工程等理論指導下,生態產業形成了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的發展模式,為生態產業體系的構建和經營戰略提供了較好的借鑒作用。羅華發表的論文《西藏生態產業經營模式與發展戰略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在借鑒國內外生態產業成功發展模式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西藏產業發展實際,對西藏生態產業的經營模式進行了探討,并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戰略。徐愛燕、安玉琴和王大海在《論藏族生態產業及其發展重點》(《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一文中也分析了生態產業構成要素,并通過構建西藏生態產業體系,指出未來西藏生態產業的發展必要性及其產業發展重點,必將利于西藏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利于西藏的可持續發展。
環青海湖地區屬于青海湖濕地,是青海省重要的牧業區,也是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戰略要地。《環青海湖地區城鎮化建設的生態經濟效應分析》(《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的作者丁生喜和王曉鵬通過對環青海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城鎮化的現狀調查,深入分析環青海湖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的生態經濟效應,提出了環湖地區城鎮化發展的戰略思路。
楊有柏、馬鳳蓮在《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性視角下青海企業綠色競爭力路徑探析》(《柴達木開發研究》第5期)中首先闡述了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與企業綠色競爭力之間的關系,提出構建青海企業綠色競爭力存在的問題,例如經濟的相對落后與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并存。指出,如何提升青海省企業的綠色競爭力,應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即樹立綠色管理理念,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企業通過取得“綠色通行證”,使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更協調。提升企業自身素質,建立現代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模式。創新綠色技術,實現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制定相應的綠色政策,規范各行業的綠色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該文是本年度從企業微觀角度研究生態與經濟關系的唯一一篇論文。
青海三江源區位于我國西部、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之稱。源區的生態環境變化直接關系到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中下游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盛國濱在論文《循環經濟理念與三江源生態產業發展》(《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中提出必須樹立循環經濟理念,選擇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三江源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移民是保護和建設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核心和基礎工程,而移民后續產業發展問題是實現“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的生態移民工程目標的關鍵。邢曉紅撰文《三江源地區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林業經濟》第7期),從三江源地區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的現狀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后續產業空間有限、主導產業經營水平較低、產業布局發展不合理等問題,提出了建立生態移民補償機制、培育主導產業,實施城鎮帶動等對策。李芙琴在探討同樣的問題時以果洛州為個案,在《淺析“三江源”區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草業畜牧》第8期)中通過探討三江源區當前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制約果洛州生態移民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了今后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生態旅游這個發展根植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型旅游形式,自從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后一直成為學術界和實業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尤其是一些經營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旅游產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業,更是對生態旅游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旅游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與不同利益群體認知研究——九寨溝風景生態旅游的社會認知差異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5期)一文中,作者胡北明、王挺之發現雖然生態旅游一直是學術界和實業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但研究者們并沒有從生態旅游參與者的角度去回答什么是生態旅游,生態旅游應該符合什么樣的規則,缺少從生態旅游的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角度進行整體研究。因此他們撰文旨在了解九寨溝景區發展生態旅游過程中,主要利益群體對生態旅游內涵的認知及發展態度,并探討不同利益群體對生態旅游內涵認知與發展生態旅游態度之間的關系。經他們分析發現,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視角的不同,對生態旅游內涵關注的焦點也不同,對發展生態旅游的態度也有差異。
旦增卓嘎和周玲強的《西藏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及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西藏大學學報》第3期)則從目標管理、政策導向、基礎設施、專業人才、資金投入和法律規范等方面,重點分析了目前西藏在推出生態旅游產品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本年度有兩篇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方面的論文值得一提。趙青林、毛偉和彭瑛在《青海省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質量關系研究》(《安徽農業科學》第5期)中選取1986年至2006年青海省的經濟與環境數據,以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理論為基礎,采用SPSS軟件建立了人均GDP與4種環境指標的模型,對青海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質量進行了模擬。研究表明,青海經濟—環境關系不完全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型特征,工業廢水排放量擬合曲線呈正“U”型,廢氣排放量擬合曲線表現為“U”曲線的右半部分,SO2與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擬合曲線則呈正“U+弱倒U”型曲線;青海水環境和大氣環境污染進一步惡化,SO2與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出現弱轉折點,近年來有下降趨勢。作者提出了改善環境質量的建議: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產業格局,加大環保投入,積極開發工業“三廢”的綜合利用價值,提高全民環保意識。而同年孫立霞撰文《青海省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分析》(《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第6期),選取青海省從1998年到2009年間的經濟與環境數據,建立人均GDP與工業“三廢”排放量之間的計量模型,對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進行計量分析,描述青海地區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特征。該研究采取與前一論文同樣的方法,得到的結論也基本相同,那就是:1998年到2009年這一時期青海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程度之間不完全符合典型的EKC特征,應倡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青藏鐵路通車在加快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為西藏生態環境的改善創造了便利條件的同時,也給西藏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壓力和影響。朱玉福、唐文武的《青藏鐵路通車對西藏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3期)一文針對青藏鐵路通車對生態環境已產生或可能引起的問題,提出要不斷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制度建設,以適應西藏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