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進一步強調了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要更加注重保護高原生態環境,使西藏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只有我們了解和認識了我們生活的環境,才能更好地保護和有效地改造和利用環境。對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研究是該領域研究的重點,其中也不乏大量知識性、資料性的圖書與文章。劉務林的《“世界屋脊”上的生命》(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應當算是其中之一。該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比較詳盡地介紹了西藏的自然地理、氣候變化及生態布局,簡明、準確而全面地提供和反映了西藏林業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信息和現狀。特別是該書將整個西藏分為四大生態特點區,分別詳細介紹了各個區內的生態特點,各種植物的生長特性和動物的習性,并配有各生物種屬的拉丁文。還詳細介紹了西藏各個自然保護區的特點和重要濕地。書中還配有西藏自然地理分區圖和自然保護區分布示意圖,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生態足跡法通過定量衡量滿足特定區域內人類生存和發展要求所需的各類土地面積,并對比自然界可提供的生態生產型土地面積,從而定量研究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程度。在全球變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護區是維持西藏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胡世輝和章力建撰寫的《基于生態足跡的西藏自然保護區生態承載力分析:以貢布自然保護區為例》(《資源科學》第1期)一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護區為例,基于生態足跡模型,計算該保護區2007年有效物質消費量與有效可利用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分析其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為宏觀指導西藏地區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提供科學依據。分析表明:人均生態足跡中,對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為化石燃料產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對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統計數據。工布自然保護區生態承載力遠大于生態足跡,其中以林地為主,體現了當地的生態特色。
青藏高原作為地球的第三極是整個亞洲乃至世界氣候形成與變化的極重要因子。顧延生、陳雪梅和景芳撰寫的《青藏鐵路沿線生態環境保護及對策》(《柴達木開發研究》第3期)一文所考察的青藏鐵路沿線的高原腹地是一個獨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絕大部分都屬于泛北極植物,其植物以青藏高原特有成分占支配地位,它有著年輕的、獨立發展的歷史,有許多種是在高原強烈隆升過程中逐漸適應于寒冷干旱的生態條件而發展起來的。由于人類在這些區域活動少,因此這些地區的植被(生態)演化是自然進行的。研究這些耐寒、耐旱植物的生長奧秘,為更好地保護該地區植被,科學、合理地進行生態保護具有深遠的意義。
拉薩河是雅魯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是拉薩河流域主要的生活飲用、農業灌溉、工業用水和生態用水水源。布多、羅文培、王燕飛和扎西次仁的《拉薩河流域水體鉛、鋅含量的初步研究》(《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期)通過對拉薩河流域定點采樣并對樣品中鉛、鋅的含量進行測定,掌握拉薩河流域水體中鉛、鋅的含量,初步分析拉薩河流域鉛、鋅污染狀況和污染源,提出拉薩河流域水體鉛、鋅等重金屬污染的預防、控制和治理對策。
以往對青藏高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隆起過程及環境效益以及氣候變化和地質演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青藏鐵路對沿線凍土層的環境影響等方面,涉及整個青藏高原資源開發對地質環境影響并提出相應對策的研究很少。王旭、周愛國、甘義群、張溪和張俊合作撰寫的論文《青藏高原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對策探討》(《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第2期,第24卷)就涉及了這個少有人涉足的領域。他們認為,青藏高原礦產資源豐富,但其脆弱的地質環境制約著礦產資源的開發。為了促進青藏高原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的保護,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進行青藏高原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對策探討。文章分析了青藏高原具有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程度低和開發利用潛力大的現狀特點,因礦產資源開發產生占用和破壞土地資源、造成水均衡破壞與水污染、誘發的地質災害等環境問題,對地質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提出了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協調發展的保護對策。要保護好脆弱的地質環境就要在開發前做好資源開發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機制研究和礦產資源開發地區的環境承載力研究。在開發過程中,做好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只有采取這樣的措施才能保證青藏高原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實現青藏高原脆弱的地質環境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為保證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利益補償模式,按照受益者補償原則,解決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價值補償。劉艷的《三江源地區資源開發與利益補償模式研究》(《柴達木開發研究》第6期)結合三江源區現實狀況與已取得的實踐經驗,主張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主導的利益補償模式,提出了建立利益補償模式的政策建議。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