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區域經濟研究
2010年區域經濟研究呈現以下兩方面特點:首先,研究對象除西藏以外,對青海、四川藏區研究多有偏重;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實證分析和跨區域對比研究成為亮點。
祁明德的《西藏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評價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一書,主要從四個方面分析評價了西藏區域發展狀況。首先,分析了西藏自治區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其次,從總體上分析了影響西藏區域發展的綜合因素,第三,分析評價了以中央財政支持和全國支援為主要內容的西藏供給型發展模式,第四,分析了西藏自治區的經濟結構。最后提出在傳統供給發展模式和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的區域內非平衡發展戰略。
張宏巖的《青海省藏族地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一書,共分10章,較詳細地論述了青海省藏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青海省藏族地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評價體系以及影響青海省藏族地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經濟與貧困問題、人口問題、教育問題、制度創新問題,并提出了青海省藏族地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理念與戰略和相應的對策。
陳樸、楊本鋒的《西藏三大經濟區差異和協調發展的實證分析》(《西藏研究》第1期)一文,通過實證分析,得出西藏中部經濟區和東西部經濟區經濟發展差異越來越大,認為主要是區域政策、區域經濟結構、區域自然條件及市場規模等差異導致了三大經濟區差異。
楊峰、李國政的《基于偏離份額分析的區域產業效率評價——以西藏為例》(《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一文,揭示了西藏產業結構合理程度和產業競爭力強弱性,認為西藏第一產業發展緩慢,結構亟需優化;建筑業競爭優勢大于工業,第二產業發展不平衡;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好,產業效率高。
李含琳的《中國藏族聚居區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評價》(《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1期)一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藏族聚居區人口與經濟的基本區情以及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宏觀性、客觀性的評價,對準確認識和把握藏族聚居區發展問題有現實意義。
許成倉的《昌都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中國藏學》第3期)一文,提出昌都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戰略、發展重點及保障措施,旨在解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昌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
童旭光、胡鞍鋼等人的《青海地區發展不平衡性實證分析》(《青海社會科學》第2期)一文,通過實證分析認為青海區域發展不平衡,出現了“一個青海,三個世界”的現象。為促進青海區域協調發展,要推動經濟、人口進一步集聚,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縮小知識發展差距,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趙曉葵的《基于聚類分析的青海藏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研究》(《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4期)一文,利用聚類分析方法將青海省25個藏區縣依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三類地區,探討了青海省藏區全面協調發展的對策。
沈茂英的《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問題研究——以四川藏區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0期)一文,以四川藏區為例,全面揭示藏區城鎮化的區域空間差異與人口小鎮化的空間轉移特征,分析藏區建制鎮發展面臨的五大約束,提出促進藏區城鎮體系建設的政策啟示。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