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研究
2010年的社會研究,有近80篇部的研究成果發表或出版,較上年數量有較大幅度增加。研究內容除長期受關注的人口與健康研究、素質提高與婦女發展、區域發展等主題以外,社會變遷與制度轉型研究、民族與族群關系研究、社區研究依然倍受學者們的重視,相關成果數量較多,且多采用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相關理論和方法進行系統分析,研究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社會變遷與制度轉型研究
社會變遷與制度轉型研究是社會研究的重要內容。李臣玲、賈偉的《多維民族文化邊界地帶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丹噶爾藏人為視點》(民族出版社)一書,共分為11章。該書以青海地區丹噶爾藏人為研究對象,以大量文獻資料和民族學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從丹噶爾藏人的生態環境、社會控制、經濟、婚姻、喪葬、教育、宗教等方面分析了多元民族文化邊界地帶民族社會文化的變遷。
格勒、羅布江村的《西藏現代化過程中應關注和研究的問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一文,在對拉薩、那曲、林芝、日喀則、昌都等的十多個社區大量個案調查的基礎上,運用多種學科不同角度,剖析了西藏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探索西藏現代化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問題,尋求西藏在保持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途徑。
楊明洪的《基于“軟實力”建設的西藏社會穩定長效機制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5期)一文,將“軟實力”建設與西藏社會穩定問題結合起來研究,著力從發展“硬實力”解決西藏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及其“困境”出發,剖析達賴集團對“軟實力”的運作,剖析“3·14”事件,闡明轉向“軟實力”建設對穩定西藏社會的重要意義。楊明洪的《西藏村莊整體搬遷績效評估:基于德吉新村連續四年的觀察——兼論大型社會工程命運的斯科特邏輯》(《中國藏學》第3期)一文,認為德吉新村村民搬遷前的生存資源使他們處于貧困生活狀態,構成政府實施整體搬遷的條件,政府行為的目的與當地農民的期望相互重合。由此德吉新村的經濟發展出現了跳躍,農業生產方式走向現代化,非農業活動大量出現,農民出現收入增長與貧困緩解的趨勢。
郎維偉、趙書彬的《藏北牧區定居點向村落變遷初探——以那曲縣達嘎多、宗熱格兩村為例》(《西藏研究》第6期)一文,認為藏北牧區過去不存在村落的形態,在經歷了新的社會組織體系的建構和草場使用權由集體到戶的權屬繼承關系的推進,使原有的定居點出現清晰的行政和草原邊界,從外部整合形成村落。當牧民以定居為常態,固定的房屋完全取代帳篷的居住模式后,原有的定居點與村落有了明顯區分,同時村落社會的禮儀和公共儀式建構,增強了牧民的“我村”意識,從內部整合形成村落。藏北基層在內外整合下完成了定居點向村落的嬗變。
陳立明的《門巴族、珞巴族的歷史發展與當代社會變遷》(《中國藏學》第2期)一文,對門巴族、珞巴族的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描述和分析,認為近年來國家“興邊富民行動”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特殊政策的實施,使門巴族和珞巴族社會變化尤為劇烈,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婚姻制度與家庭關系、宗教信仰、思想文化觀念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馬生林的《青海藏區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研究》(《青海社會科學》第6期)一文,分析了青海藏區實施跨越式發展的有利條件,并提出著力打造青藏鐵路經濟帶;設立副省級的格爾木經濟特區;構筑南亞大陸橋,建設青藏國際大通道的對策建議。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