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源自生態倫理,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關注的對象是人的生活環境。劉雨林、劉弘和武宇翔將西藏的生態文明放到了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在《西藏實施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西藏發展論壇》第4期)一文中,他們認為生態文明發展戰略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精髓基礎上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協調發展和永續發展的一種目前人類最高形態的發展戰略。這個戰略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協調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以建立包括生態平衡維持、環境質量改善、資源持續利用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倡導人類在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追求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創造和積累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正視西藏特殊區情,依據資源稟賦條件、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環境容量確定發展模式和發展途徑,實施生態文明發展戰略,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布局,是西藏實現更好、更快、更大發展的有效途徑。
郭毅獨辟蹊徑地在其論文《論西藏巖畫的媒介生態學意義》(《蘭州學刊》第1期)中從媒介生態學角度探究西藏巖畫作為傳播媒介的生存條件以及它在西藏史前傳播作用,就會發現作為西藏史前的重要的傳播媒介不僅豐富了媒介生態系統,而且還使我們需要審視媒介生態的復雜性與平衡性、媒介原生態的保護問題等。這篇論文用生態學理論研究巖畫,豐富了生態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