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研究歷來是中國藏學研究的重點內容。綜觀2009年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兩方面的特點。第一,宏觀經濟研究與微觀經濟研究相結合,研究深入全面。宏觀方面,既有對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經濟發展特點的整體分析,又有根據中央提出西藏跨越式發展目標,針對西藏經濟結構轉型進行分析和探索。微觀方面,既有針對某一產業及產業內不同部門的調研,又有針對某一地區經濟發展特點的詳細案例分析。第二,針對西藏自治區政府提出的大力實施“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研究內容緊密圍繞熱點問題,如旅游業發展、農牧業發展、生產要素與企業發展、區域經濟增長等等,積極為現實服務,積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為西藏和其他藏區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一)農牧業研究
農牧業是西藏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之一,歷來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學者對農牧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部分學者還采用國際常用經濟學理論和模型,如比較優勢原理、生態足跡理論進行分析,并將地理學和統計學方法引入經濟研究。
尼瑪扎西等人編著的《西藏種植業結構調整與發展對策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一書,從農牧業生產區域劃分、發展趨勢、結構演變、近年發展特點與趨勢等方面,論述了西藏農牧業的基本特點和走勢;重點敘述了西藏種植業發展的資源特點與優勢;著重分析了西藏種植業發展歷程、趨勢、結構演變。熊鎮邦、沈采虹的《基于比較優勢原理的西藏農牧業結構調整研究》(《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在對西藏2005—2007年的主要農牧產品比較優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指出西藏在小麥、油菜籽等的種植生產上具有綜合比較優勢。并提出了農牧產品結構調整的方向及對西藏農牧產品的發展策略。李少偉、余成群等人的《西藏農業結構特征及調整效應研究》(《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第3期)一文,在簡要總結西藏農業產業結構演進特征的基礎上,運用偏離份額方法深入分析了1987—1996年、1997—2006年兩個時段西藏農業產業結構和內部各部門的偏離程度及其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變化,并測算了農業結構變動對西藏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結論認為,西藏農業在全國農業中的競爭力弱,農業產業、種植業與畜牧業結構漸趨合理,近幾年農業增長的結構效應顯著,農業結構調整初現成效,但對政策優惠與資金投入的依賴性較大,結構效應的后續潛力不足。
何邕健、劉同德的《基于資源密度的西藏農產品開發潛力空間分布》(《經濟地理》第8期)一文,通過引入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基于西藏73個地理單元的14個農產品密度指標,對西藏農產品密度的空間分布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羊類畜產品人均密度、羊類畜產品空間密度、牛類畜產品密度、油菜籽產品密度和副食品空間密度是影響西藏農產品密度的5個主因子;根據不同地理單元的因子組合特征將西藏全區劃分為3種農產品開發潛力區域,高開發潛力區域集中分布在西藏中部少量地區,中開發潛力區域廣泛分布在藏北高原,低開發潛力區域大量分布在西藏東部和中部地區。
羅絨戰堆的《藏族地區“惜殺惜售”問題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1期)一文,針對藏區廣泛存在的“惜殺惜售”所導致的牲畜出欄率低、畜牧業商品率低、草原過載影響草原生態環境的問題。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從牧民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環境變遷等多個側面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認為“惜殺惜售”不僅僅是宗教和意識形態的問題,更是牧民面臨嚴酷的生存環境,防風險求生存的自然選擇,具有重要的經濟內涵:第一,牲畜是家庭最耀眼的財富,最直接的儲蓄方式;第二,牲畜是家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牧互補的基礎。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