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1991年,西藏社科院的孫勇提出了西藏“非典型性二元經濟結構”一說,受到國內學者的普遍關注,至今仍被認為是對西藏經濟特點最為中肯的解釋。許建生的《1991—2007年西藏非典型二元經濟結構測度和演化研究》(《西藏研究》第2期)在分析1991—2007年西藏經濟的測度基礎上,探討西藏非典型二元經濟結構的演化趨勢,并對如何有效消解西藏非典型二元經濟問題提出建議。段輝等人的《對西藏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幾點探索與思考——基于非典型性二元經濟結構的視角》(《西藏研究》第3期)一文,也基于“非典型性二元經濟結構”視角,從西藏產業結構演化、比較優勢特征、資本市場現狀及金融外生性特質等方面,探討實現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可行方式。
岳頌東的《關于西藏經濟發展戰略的思考》(《中國藏學》第2期)一文,從民主改革以來西藏經濟實現歷史性跨越的五類成功實踐入手,深入細致地剖析了西藏當前經濟狀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西藏未來經濟新跨越發展的戰略思路,并對其具體實施策略和進一步完善進行了闡釋。
宗永臣的《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西藏可持續發展研究》(《安徽農業科學》第35期)一文,利用生態足跡模型,對2007年西藏的生態足跡進行了可持續發展的定量測算,并基于生態足跡的計算結果分析了影響西藏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資源及生態因素。楊濤、張磊的《農村公共薪柴林地治理的購買機制——西藏倫布崗村案例》(《財經科學》第12期)一文,認為薪柴在西藏農牧民生活能源中占據重要地位,如果薪柴砍伐不當,則可能引發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建立公共薪柴林地的恰當治理機制,對于保持當地可持續發展至為重要。文章提出農村公共薪柴林地治理的購買機制,以促進薪柴林地的合理利用,并應用所構建的購買機制,分析西藏倫布崗村公共薪柴林地的治理案例,認為倫布崗村的案例正好與構建的購買機制相符合。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