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項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各項事業跨越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亮點頻現。文章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角度,闡釋昌都市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的積極探索和主要經驗。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昌都;民族團結
【作者簡介】尹蔚彬,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王鋒,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
【文章來源】《中國藏學》2020年第4期,原文標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西藏昌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內容有刪節。
【中圖分類號】G9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57(X)(2020)04-0025-07
★
引 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把民族團結進步作為各項事業的基本保證。毛澤東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指出,“我們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昌都市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北部,與青海、四川、云南等省接壤,地域面積10.86萬平方公里,轄11縣(區)、138個鄉(鎮)、1142個村(居),2019年年底總人口79.81萬人,藏族居民人口占總人口的95.57%。昌都屬橫斷山腹地,地形以山地、峽谷和高原為主,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境,是周邊省份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路,歷史上是“茶馬古道”重鎮和戰略要地,故又有“藏東三江流域”“藏東明珠”“西藏門戶”之稱。同時,昌都自古以來就是藏文化與漢、納西、回等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重要區域。特殊的地理區位和文化生態,造就了昌都舉足輕重的發展地位。
在新時代,昌都又成為西藏對外開放、加強區域交流合作的橋梁和聯系祖國內地的重要窗口。今天的昌都是西藏民族成分最豐富的地級市之一,域內居住著藏、漢、回、納西、白、蒙古、珞巴等36個民族,多民族和諧共處,在交往交流交融的時代大潮中共創美好生活。
昌都作為西藏第一個解放的地區,自1950年10月19日解放以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成就舉世矚目。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國家各項政策的扶持下,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昌都市的民族團結建設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具有示范性和借鑒意義,值得系統梳理總結。
01
新中國成立以來昌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歷史回顧
(一)解放初期人民解放軍奠定民族團結發展基調
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民族團結的旋律一直伴隨著昌都的解放、建設和發展。昌都解放之初,人民解放軍耐心地向僧俗上層人士宣傳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西藏的政策,希望僧俗上層人士和全體人民在團結愛國的道路上為建設西藏作貢獻。解放軍不僅從政治上啟發教育,而且在生活上關心、照顧廣大僧俗。西藏工委在解放后的昌都地區大力開展上層統一戰線工作,團結爭取西藏地方政府官員、藏軍軍官、寺廟活佛以及各土司頭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該舉措奠定了昌都地區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基調。
(二)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干部政策,采取特殊領導體制
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1月3日,昌都地區召開了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王其梅當選為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主任。根據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王其梅提議選舉西藏上層人士帕巴拉·格列朗杰、阿沛·阿旺晉美等為副主任。委員會委員35人,漢族干部12人,其余23人全為民族干部。在7名藏族副主任中,中上層人士占6名,體現了以藏族為主的原則。這種格局對西藏各個階層,特別是愛國力量和中間力量是一種鼓舞,他們覺得只有同中央人民政府進行談判合作,西藏才有出路、才有前途。
昌都是武裝解放的地區,但沒有像內地那樣成立軍事管制委員會實行軍管,而是組成由各界代表參加的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它是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過渡階段的政權機構,直接受政務院領導,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后,改由國務院領導。一個地區的政權,直接受政務院領導,這在全國來講,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僅從這一點,一方面可以看到當時黨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對有關問題采取極其慎重的態度;另一方面也說明昌都地區在當時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這同時表明,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就一直重視昌都地區民族團結事業的建設,民族團結政策是保持民族地區長治久安的保障。
(三)做好社會各界的團結工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951年9月16日至23日,昌都地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昌都僧俗人民團結愛國守法公約》《關于加強運輸采購工作、做好支援進軍任務的協議》《關于開展學校教育與動員學生來昌都藏訓班學習的決議》等一系列文件,明確了團結教育的主體及具體實踐內容。1957年4月23至28日,昌都地區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昌都解委會——自治區籌委會昌都辦事處關于昌都僧俗人民愛國團結、維護社會治安公約》的修訂草案。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后,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積極組織部分愛國人士去鄰近省區參觀訪問。1983年11月,西藏自治區政協組織了包括六地市(含昌都地區)愛國人士和部分科技人員在內的“西藏自治區愛國人士參觀團”赴四川、云南、廣西、廣東和北京等省區市參觀學習。這一活動歷時58天,來自西藏自治區各地市不同行業人員參觀了68個項目,真正做到了各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984年1月12日,西藏自治區黨委要求下屬各區、市、縣在農歷春節和藏歷新年期間開展“民族團結月”活動。
1990年10月14至15日,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到昌都視察調研并率領自治區代表團參加昌都解放40周年慶祝活動。“15日,胡錦濤在縣級干部會議上講話指出:要繼續鞏固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繼續把穩定局勢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進一步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統戰、宗教政策,特別是要全面正確貫徹好黨的宗教政策;要加強黨的建設,把基層搞好,把團結搞好。”胡錦濤一再強調,“要把昌都工作搞上去,必須認真做好民族、宗教、統戰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四)重點抓好宗教和寺廟愛國主義教育
2006年7月27日,昌都地委發布《關于落實〈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關于進一步深化寺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見〉的貫徹意見》,指導各縣市深化寺廟愛國主義教育,維護祖國統一。2007年7月16日至17日,昌都地區政協、統戰和民族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的主旨是把加強民族團結、反對分裂、促進和諧發展作為各界的共同目標。2008年4月,昌都地區寺廟愛國主義領導小組提出的《關于開展創建和諧寺廟爭做愛國守法僧尼活動的實施方案》獲得批準,廣大宗教從業人員自發倡議,搞好民族團結、反對分裂,做愛國守法的宗教人士。
(五)對口援建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
內地省份對昌都地區的援建,促進了內地與西藏,尤其是與昌都地區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念植根于昌都大地。
02
新時代昌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堅持“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原則,“努力實現西藏持續穩定、長期穩定、全面穩定”。
“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是新時代西藏民族團結進步的主旋律,也是昌都市委、市政府努力踐行和爭取實現的目標。昌都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民族團結進步的特色之路,其成功經驗值得總結。
(一)中央統籌部署,地方科學規劃
2014年,國家民委發布《關于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機關、企業、社區、鄉鎮、學校、寺廟的實施意見》。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中央各部委及相關省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政策、法規及實施辦法。上述文件對基層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進行指導,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20年1月11日,西藏自治區出臺了《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為全面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西藏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提供了實施方案。
早在2017年4月,昌都市響應國家號召,正式進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工作籌備階段。在2017年5月召開的昌都市委一屆六次全委會上,昌都市提出力爭通過3—5年時間的努力,完成“七城同創”的愿景目標,其中“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是一項重要內容。昌都市圍繞民族團結創建的目標和具體要求,采取扎實有效的措施推進創建工作。首先,成立了昌都市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工作領導小組,并層層設立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領導小組,以加強對創建工作的領導;其次,出臺了《昌都市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總體實施方案(試行)》《昌都市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九進”活動實施方案(試行)》及《昌都市爭創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測評指標(試行)》,對創建工作目標、要求、人員、安排部署及任務分工等提出明確要求。
(二)堅持黨的領導,注重示范引領
昌都市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為組長,副市長、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為常務副組長的市級領導小組,民族團結創建工作被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加強對昌都市機關單位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對黨的民族宗教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從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干部的學習入手,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邊穩藏的重要論述、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作為黨員干部學習的重點。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貫穿到每個黨員干部的思想理念之中,倡導黨員干部要有政治責任和政治擔當,黨員以身作則帶動廣大群眾,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向縱深發展。
昌都市各縣還舉辦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培訓班,采取專題講座、座談交流等方式,對各縣(區)業務骨干進行集中培訓。通過培訓,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刻認識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關于“七城同創”的決策部署上來。
(三)落實創建方案,加強督促檢查
為了切實提升組織領導能力,昌都市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深入學習上級文件精神和創建標準,并學習、吸收全國相關省區市州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州的先進做法、典型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摸索適合本地區的創建道路、創建模式。昌都市下屬各縣(區)都成立了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區)工作領導小組,采取定期檢查和實地考核的方式,掛牌表彰先進單位,樹立模范。例如,根據國家頒布的測評指標,制定、完善了《昌都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測評指標體系》,編印了《昌都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城市指導手冊》,用以指導、規范創建工作。此外,加強日常監督,根據《昌都市“七城同創”工作考評辦法》,不定期組織各縣(區)、各有關單位開展檢查指導工作,找差距、補短板,以考評促建設。
03
積極探索,實踐創新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昌都市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進行獨具特色的創新探索,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昌都市倡導的“七城同創”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之中,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
(一)以文化為媒介,促進民族團結
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為焦點,每年圍繞“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西藏和平解放紀念日”“昌都解放紀念日”“七一”“十一”等時間節點開展活動,把民族團結內容融入其中,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例如,2018年,卡若區民間藝術團5位同志代表西藏參加了以“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共同團結進步”為主題的“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遺邀請展”活動;2020年,昌都市教育系統以“昌都解放70周年”為契機,組織了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藏漢書法藝術”為主題的“藏漢書法大賽評選活動”,深化了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向縱深發展。
(二)民族團結進寺廟,激發感恩意識
昌都市下轄各縣(區)結合實際,號召宗教從業人員“遵行四條標準,爭做先進僧尼”。部分縣(區)、鄉鎮還通過整合片區合力,挑選既懂藏漢雙語又熟悉國家政策的住寺干部組成宣講團,深入寺廟開展民族團結巡回演講,不斷增強宗教界人士的公民意識、團結意識和愛國意識。教育宣講成效顯著,宗教界人士深切認同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普遍認同“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西藏”,進一步堅定了感黨恩、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
(三)民族團結進校園,厚植愛國意識
民族團結作為國家發展的進步力量,學校教育是根本,認知培養是核心。昌都市各級教育機構采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廣大學生對民族團結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和體驗。
昌都市實驗小學始建于1951年,是中國共產黨在西藏創辦的第一所現代學校。實驗小學創辦之初,就種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昌都實驗小學招收學生沒有民族限制,藏、漢、回、納西等各族同學應收盡收。據該校校長李東銳介紹,昌都市實驗小學通過紅色展覽、班隊會、故事會等一系列活動,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小學課堂教學及專題教育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從小養成團結愛國的意識。
昌都市教育局還在全市漢、藏混合學校,鼓勵混班教學、混合住宿,通過開展漢藏書法比賽、雙語班級聯誼,評選優秀混班班級、混住宿舍,增強各族學生集體榮譽感,形成互助互學的友好氛圍。同時,還開展了“家校情深育希望、民族團結話和諧”“維護民族團結,共創和諧校園”“祖國在我心中,法律伴我成長”等校園主題活動。
(四)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全民參與民族團結創建
以“宣傳月”“宣傳周”“宣傳日”為抓手,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活動,形成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良好氛圍。在全市主要街道懸掛各類電子顯示屏滾動播出民族團結標語、張貼藏漢雙語民族團結標語,全方位立體宣傳。各鄉鎮、村(居)將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納入日常工作日程。把民族團結教育與“四講四愛”結合,把法律宣傳與依法治藏、掃黑除惡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結合起來,使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成效愈發顯著。
(五)樹立典型,推廣經驗
各級相關部門定期召開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推進會,通報全市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階段性工作進展情況,創建工作成員單位結合自身工作經驗,互相分享成功案例。以八宿縣為例,該縣采取自下而上、層層推選、按系統片區進行優中選優、初選后復選的形式,公平公開公正地進行全縣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的創評表彰工作。在創評中涌現出的典型也不斷發揮影響效應,積極帶頭推動全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
新時代,昌都市民族團結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出現了一批示范集體、示范個人、示范景區等,榜樣示范作用明顯,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7年以來,昌都市共表彰市級模范集體37個、模范個人44人,推薦命名昌都市第一批示范單位6個、教育基地4個;芒康縣鹽井中學等3個先進集體、洛松多吉等4名先進個人獲得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不僅改善了昌都的城市面貌,切實解決了部分群眾的實際困難,推動了昌都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還進一步提高了昌都市廣大群眾對國家、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層次的互動。
★
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指出“必須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必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藏穩藏興藏的一條成功經驗,是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一個重要內容。
民族團結的實質可以理解為文化的交融互通,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昌都解放70年來,不僅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因生活改善、認識水平提高而呈現出巨大變化,突出表現就是廣大人民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強,人民群眾更加感恩黨愛國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益深入人心。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