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西北民族研究院)的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西北民族研究所。在西北民族研究所學科建設的基礎上,1998年10月創建社會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2001年7月中國第六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在西北民族大學召開之際,費孝通教授親臨研討班,為社會人類學?民俗學系揭牌,成為系所合一建制。2004年隨著學校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建立了社會人類學?民俗學學院,2008年7月更名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原西北民族研究所更名為西北民族研究院掛靠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學院有甘肅省高校新型智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研究中心”。有三個省部級重點學科:社會學一級學科、民族學一級學科、民俗學學科。在2012年度教育部第三輪學科綜合水平評估中社會學一級學科位列第十三,民族學一級學科位列第六。學位授權點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學位授權專業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招生方向;社會學一級學科、民族學一級學科、民俗學、人類學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社會工作碩士(MSW)專業學位授權點。有社會學、社會工作、民族學三個本科專業。社會學專業于2008年獲準為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2013年獲準為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社會學專業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14、2015、2016排行榜中,相繼榮膺中國最佳專業,列為中國高水平專業;民族學專業在2014年度排行榜中列為中國知名專業,2015年獲準為校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全院教職工38人,師資隊伍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6人,教師皆具有碩士學位。教師們承擔完成國家級、省部級、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研究,在應用社會學、少數民族口頭傳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地方性知識與民族志研究、西北民族宗教與文化研究等領域成果頗豐。多名教師獲得“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國家民委系統中青年英才人才”、“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二層次人才”、“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等多項榮譽稱號。
學院以“本科生導師制”、“團學特色活動”、“大學生學習援助分中心”、“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等為抓手,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建有河西走廊武威市田野作業調研基地、甘肅省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夏河縣民政局等14個實習實踐基地和“社會調查與數據統計分析實驗室”、“多功能社會工作實驗室”2個專業實驗室。建有社會調查小組、社會工作協會、燈塔就業指導協會等11個院級社團。院團委編輯出版《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報》、大學生學習援助分中心編輯出版《社會民族文化》、《西北民族研究動態》兩個院刊;通過執行外專項目、舉辦學術會議及“周三學術論壇”邀請國內外學者開展學術講座與學術交流。發揮黨團組織作用,建立學生三級聯動管理機制,營造良好學習氛圍。2010年組建的“赴夏河縣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分隊”,被評為省級重點社會實踐小分隊。2011年組建的“赴臨夏市‘關愛留守兒童溫暖孤寡老人’社會實踐小分隊”,被評為國家級重點社會實踐小分隊和甘肅省優秀社會實踐小分隊。2010年始學院承辦“民俗文化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產品的展演及民俗知識交流活動。目前,學院已與國內外多個高校建立了長期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
來源:http://cms.xbmu.edu.cn/frontContent.action?siteId=58&articleClassId=1617&articleId=15918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