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本文節選自《紀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及《民族畫報》有關報道。
【作者簡介】格桑卓瑪,女,藏族,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西藏自治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國的邊疆地區和民族地區,也曾是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西藏是我國大陸地區最后解放的省份,而且1951年的和平解放保留了原有的地方政權,直到1959年才真正開始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革命,經歷了巨大的制度跨越,社會主義建設起步較晚,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相對滯后。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黨中央在西藏不同發展階段制定的民生政策和減貧措施都有一個基本價值理念和目標,那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共同富裕。
雪域歡歌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西藏人民回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大家庭中。根據《十七條協議》,西藏地方政府在處理地方內部事務方面保留了原有的政權和制度。這一時期西藏只有農業和牧業的分工,手工業生產基本上還是屬于家庭副業性生產,生產力水平極低。
當時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和西藏軍區只能通過救災、發放無息農貸、無償發放農具等方式宣傳黨的西藏政策,影響和教育群眾,讓貧苦農奴了解到社會主義價值觀中“共同富裕”的理想和信念。例如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將1950年前農奴拖欠的農業稅一律免征。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拉薩城里有許多貧民和乞丐露宿街頭,隆冬時節常有人凍死。西藏工委在貧民區蓋了20多間民房,供這些無家可歸的貧民無償居住。貧苦農奴疾病纏身卻常常無力醫治,進藏部隊就派遣衛生醫療隊為昌都、波密、丁青、日喀則、江孜等地群眾免費醫治疾病。災害降臨時,黨的干部和人民軍隊主動救助藏族群眾。西藏國營商業部門建立起來后,將畜產品和土特產品收購價格提高了13.1%,增加了農牧業勞動者的收入。獸醫、防疫員也前往農牧區為牲畜防治疫病。
通過西藏工委和進藏人民解放軍的工作,廣大西藏人民逐步認識到“為人民謀福利”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實現“共同富?!笔巧鐣髁x制度下全體人民的未來。他們對新中國的認同感和對新社會制度的認同感不斷增強,為西藏進行民主改革,逐步實現向社會主義改造的制度變革打下了群眾基礎。
1959年開始的西藏民主改革,徹底結束了封建農奴制,消除了土地等生產資料占有不均導致貧困的制度因素。西藏的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翻身農奴以極大的熱情投入農牧業生產,“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居無定所”的極端貧困現象不復存在。1961年3月,西藏工委召開全區農牧業生產會議,提出“農牧并舉、公私并舉”的農牧業生產方向。1959年進行民主改革時,先實行包括減租減息在內的“三反雙減”等政策,再進行土地改革。
為了讓西藏農牧民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紅利,中央專門為西藏制定了“穩定發展”的方針,并頒布實施“農村26條”“牧區30條”和“邊境10條”等政策,內容主要涉及發展生產和改善民生。
1959年至1964年,西藏社會救濟款支出840萬元,先后救濟9萬多戶、30多萬人。1959年至1963年間,國家雖然處于經濟困難時期,仍對西藏的農牧業生產投入了5000多萬元的資金。缺少生產資料的互助組和個體農戶得到了政府的貸款扶助,生活上有困難的群眾還獲得了低息的生活貸款,8萬多戶貧苦農村家庭從中受益。1962年西藏農區90%的農民加入了互助組,24%的牧業鄉完成了民主選舉。到1963年西藏成立2萬多個互助組,其中貧苦農牧民組織的互助組約占20-30%。山南乃東結巴鄉11個朗生(農奴)組織“窮棒子”互助組,一年后糧食實現自給。
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西藏進入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農牧民實行農村集體所有制。每年政府組織8萬—10萬勞動力投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并積極推廣良種和改進耕作制度。到1977年西藏糧食生產首次突破5億公斤大關。1978年農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4元,比1965年增長了61.1%,農牧區大面積普遍性貧困得到有效遏制。
1980年中央召開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把西藏工作的重心調整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時西藏貧困戶有9.2萬戶,貧困人口約47萬人。確定扶貧對象后,西藏開始扶貧試點,并在普查基礎上把試點生產隊由819個推廣到4557個。為加快農牧民致富,西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如:下放生產經營自主權到農牧區生產隊、組、戶;免征農牧業稅、城鄉集體經營的民族手工業、建筑業、運輸業、服務性行業和群眾個人產品上市交換的營業稅;廢除一切形式的用工攤派任務等。西藏93%的農戶實行了包干到戶,非農產業生產也得以恢復,并有了新的發展。
1982年,西藏人民看到靠自己雙手能改變貧困的面貌,精神更加振奮。(程明貴攝影)
1984年國務院把相對集中的貧困縣劃分為18個貧困片區,西藏地區是其中一個片區。根據當時全國人均年收入200元的扶貧標準,1987年西藏貧困人口占21%,人均收入在200元—300元的低收入人口占18%。1990年西藏分別就農區和牧區提出新的貧困標準,貧困識別工作開始細化。根據貧困線標準,1987年—1991年,西藏絕對貧困人口由37萬下降到15萬,低收入人口也由32萬降至24萬人。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決定對口支援西藏,對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省市從物力、財力和人才方面長期給予西藏援助。援藏制度安排的正式確立,使援助更加系統化、制度化,加快了西藏基礎設施的改善,也從整體上改善了發展環境。
扶貧機制的確立推動西藏減貧事業的大發展,扶貧規模、扶貧方式、扶貧成效得到持續提升。西藏的貧困率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23%,貧困狀況得到初步緩解。
1994年出臺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提出了明確的減貧目標和實施路徑。1996年,西藏制定《西藏自治區扶貧攻堅計劃》,目標是在1999年全部解決脫貧問題,實現糧油肉食基本自給,多數農戶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為實現減貧目標,西藏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措施。通過定效益和層層簽訂合同,將干群利益緊密相連,這一條已成為西藏考核機關單位和干部最重要的政績指標之一。建立貧困戶卡片檔案是又一項重要的扶貧措施??ㄆ蟹鲐殞ο蟮男畔ㄈ司杖?、生產、生活狀況及其脫貧承包人等,成為扶貧工作的基本依據,形成了一套科學的監督和驗收機制。
到2000年底,西藏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基本解決。1995—2000年,按可比價計算,西藏18個貧困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實現年均20%左右的增長,貧困人口由1994年的48萬人下降到2000年的7萬人左右。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脫貧攻堅、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等的實施,青藏鐵路全線開通,西藏農村經濟發展持續加速。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西藏作為一個特殊的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34個縣、393個鄉(鎮)和148萬人口是這一時期西藏減貧中重點瞄準的低收入扶持對象。
通過加強組織協調和資金投入,西藏更加注重發揮政府在扶貧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和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農牧民收入快速增長,貧困發生率明顯下降。“十五”期間,西藏重點扶持鄉鎮由2001年的393個減少到2005年的20個,重點扶持人口由148萬人減少到37.3萬人。2007年,國家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實施,國家的扶貧開發進入扶貧開發政策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的階段。
2011年西藏自治區、地、縣、鄉四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選派干部組成5451個工作隊,2萬多名工作隊員進駐所有村(居)委會。工作隊以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和受災群眾為重點,通過入戶慰問、組織勞務輸出等方式,幫助農牧民解決脫貧致富道路上的難題。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對認親交朋友”,形成干部與貧困戶“一對一”精準結對幫扶的扶貧機制,改變了原來“輸血式”扶貧模式,通過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培育了貧困群體的自我發展能力。大量黨員干部扎根基層服務貧困群眾,體現黨帶領群眾實現“共同富?!钡膱远Q心。
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西藏的門巴族代表曉紅(中)和珞巴族代表白丹措姆(右)。他們都是本民族中唯一的全國人大代表。(李琳攝影)
山南市瓊結縣五保戶集中供養中心的老人們歡度中秋佳節。(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影)
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搬遷群眾在蔬菜大棚里學習蔬菜種植技術。(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影)
隨著夏天的到來,廣闊的藏北草原進入母羊產奶季節。納木錯湖邊的牧民將百余只母羊左右交叉,用羊毛繩拴在一起,在給羊群擠奶。(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影)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中辦國辦《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出臺,明確提出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西藏在中央統一部署下,結合實際創新扶貧工作方式,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將扶貧資源精確集中到貧困戶。2014年,西藏與全國同步,全面開展建檔立卡工作,掌握了西藏貧困人口的數據,初步建立了貧困人口動態管理系統。
2015年,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西藏進一步明確了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扶貧主體責任,創新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將資金向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貧困難度大的區域傾斜。西藏自治區成立脫貧攻堅總指揮部。2016年,西藏扶貧開發工作形成“摸清底子、瞄準對象,確定目標、明確任務,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精準脫貧、到戶到人,把握特點、搞好結合,嚴格評估、有序退出”的工作思路。當年,西藏脫貧攻堅總指揮部下達了13萬貧困群眾脫貧、2.5萬貧困人口易地搬遷脫貧和10個貧困縣摘帽的目標任務。
拉薩四季吉祥村村民洛桑念扎和大女兒邊巴卓瑪在自家兩層藏式搬遷房前聊天。(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影)
在寧波市援建的藏式家具廠上班的藏族青年阿窮。(央金攝影)
昌都市左貢縣中林卡鄉若巴村村民在萬畝葡萄園里采摘葡萄。(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影)
通車以后的墨脫縣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圖為墨脫縣城景觀。(央金攝影)
勒茶是門巴族群眾致富的特色產業,產量有限,供不應求。圖為錯那縣勒鄉門巴族群眾在采勒茶。(央金攝影)
西藏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在國家提出的“兩不愁三保障”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提出了具有西藏特色的“三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三有(有技能、有就業、有錢花)、三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的脫貧目標,在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金融扶貧、援藏扶貧、社會扶貧“五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中,凸顯西藏將“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增收”等作為脫貧突破口和對社保兜底作用的重視。在國家“五個一批”的基礎上,西藏提出了符合本地特點的“九個一批”,如“微型基建”“信貸扶貧”等,使扶貧措施更加精準有效。
為了實現減貧目標,西藏整合資源,采取生態移民、安排公益性崗位等精準減貧措施。在2016年—2019年的短短3年里,西藏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1499元增加到9328元,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貧困發生率降為零,歷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西藏與全國人民一道站在了實現“共同富?!边@一宏偉目標的同一起跑線上。
2020年10月,西藏拉薩到那曲高速全線通車。圖為在西藏那曲境內,青藏公路、青藏鐵路、高速路呈現三路交會的景象。(央金攝影)
以水電為主,地熱、風能、太陽能等多種能源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在西藏全面建成。(西藏展覽中心供圖)
農牧民接受免費體檢。(央金攝影)
農牧民通過繪制唐卡脫貧,唐卡繪制技藝也得到傳承。(央金攝影)
西藏建立起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從學前到高中階段(包括中等職業教育)15年免費教育。(西藏展覽中心供圖)
2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總結了黨領導人民治藏穩藏興藏的成功經驗,形成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長期以來西藏扶貧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體現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這個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西藏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不斷鞏固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繼續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堅定前行。
西藏70年減貧實踐,是在共同富裕這個具有共產主義理想和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目標指引下不懈探索的歷程,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體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走向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
2020年,拉薩市曲水縣藏族群眾參加春耕儀式。(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影)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