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實行民主改革40周年。西藏的民主改革,是西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也是中國現代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之一。西藏的民主改革,從根本上廢除了黑暗、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度,推翻了統治西藏地方數百年之久的政教合一的僧侶貴族專政,使百萬農奴獲得了新生,揭開了西藏歷史的新篇章,同時也揭開了西藏教育歷史的新篇章。
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時,我被任命為文化科副科長,處長為來自班禪堪布會議廳的森格貝旦,副處長為西藏地方政府的卡那夸切德欽和中共西藏工委的多杰才旦。后來根據中央關于西藏六年內不實行民主改革的政策,籌委會進行機構精減,將文教與衛生兩部門合并后成立了文教衛生處,下設兩個科。在民主改革時期,我擔任文教衛生處文化科副長;從1980年起至今,我一直是西藏自治區教育廳和教委的領導成員之一,因此,我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教育狀況以及后來的發展變化情況。
一、民主改革前西藏新型的人民教育的創辦
眾所周知,舊西藏沒有近代教育,新型的教育即人民的教育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才出現的。從50年代起,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依靠特殊的方針政策,依靠進藏人民解放軍和廣大干部的艱苦奮斗,依靠藏族人民的積極支持與配合,先后在拉薩、昌都、日喀則、亞東、山南和那曲等地區創建了小學。以拉薩小學為例,為了使這個新型學校能順利開學,學校的各項工作能順利進行,成立了學校的最高領導機構董事會,下設校長一級領導,董事長由進藏人民解放軍司令員張國華同志擔任,校長由達賴喇嘛的經師赤江·羅桑益希擔任,擔任副董事長的有原西藏地方政府噶倫阿沛·阿旺晉美等部分上層官員和民族宗教界知名人士,學校的日常工作由副校長李安宅(解放前擔任華西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和陸一涵(當時任中共西藏籌委會宣傳部長)負責。教師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由西藏地方政府委派的著名學者卡那夸切德慶和切派多杰(后來成為西藏大學教授)等一批人員,社會上聘請的一批人員,還有進藏干部中選調的田信(原教材編譯中心編譯員、現已退休)和格桑卓嘎等一批人員,藏漢族教職工共有40多人。第一次招收新生300名,其中藏族學生占90%多,其余是回族和漢族學生,學生大部分來自拉薩以及山南、那曲等地區,他們當中有農牧民子女,有城鎮居民子女,有上層人士子女,還有商人子女。
學校在藏語文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字體練習和正字學,學生不但學習算術,高年級還要學習簡單的漢語文和常識,教材由學校自己編譯,還開設有體育、音樂課程。以前在印度學習過的中上層人士的部分子女返回拉薩后,也入拉薩小學學習,為了使他們能夠繼續學習英語,學校給他們安排了英語課程,由李安宅教授親自給他們授課。當時私塾學校里每天早晨有念誦皈依贊和文殊贊的習慣,為適應信教群眾的信仰習慣,學校規定可以從早讀時間內抽出20分鐘諷誦經懺。學生生活一律靠人民助學金制度予以保障,每個學生每月分配40塊銀元,學校每年給每位學生發一套夏裝和一套冬裝,特別是對那些無依靠的困難學生,為了讓他們安心學習,采取由學校撫養的辦法,學習生活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
但是,拉薩小學的創辦過程并不是風平浪靜的。學校初建時,西藏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教育體制,共產黨創辦的新型的人民教育是以反帝愛國為基礎,各階層的子女可廣泛入學,因而那些對進步事業懷恨在心的少數人,對人民教育事業的開創和發展極力加以阻止和破壞,他們叫嚷“共產黨辦的學校里學不好藏語文”,稱拿教育助學金的學生為“食客學生”,對本地聘請的教師稱“拿漢人薪水的”等等,還在學生上學、放學的路上對學生進行欺侮和恐嚇,一時到了學生無法到學校正常學習的地步。然而,在中共西藏工委和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正確領導、駐藏人民解放軍的大力支持和廣大人民群眾以及愛國上層人士的協助下,學校對這些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嚴抓不懈,結果學校越辦越好,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信任,許多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從私塾退學后送到拉薩第一小學,同時在印度學習的一批孩子也返回拉薩,進入拉薩小學學習。
總之,拉薩小學始終重視對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教育,狠抓教學質量,加強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小學畢業的學生以藏語文為主的各門功課成績非常好,1956年拉薩中學創建招生時,畢業班學生都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拉薩第一小學的辦學成績是誰也否定不了的,新型的人民教育站穩了腳跟,并且為將來創辦各級各類學校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1956年西藏的第一所中學即拉薩中學正式創建,首次招收200多名學生,其中以拉薩小學畢業的學生為主體,還有日喀則、江孜等地的一批小學畢業生,以及拉薩地區私塾畢業的一小部分學生。
1958年在陜西省咸陽地區創辦了“西藏公學”,主要擔負為西藏培養干部的任務,生源除已參加工作的各族干部外,大多數是農奴的子女。
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中共西藏自治區工委的正確領導下,依靠駐藏人民解放軍的大力支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艱苦奮斗和愛國進步人士的積極支持,到西藏實行民主改革的1959年年底,全區有小學462所(其中民辦450所、公辦12所),學生達16300人(其中民辦學生13000人,公辦學生3300人),教職工人數達580多人(其中民辦480人、公辦100多人);全區有中學兩所,學生342人,教工42人;還有一所“西藏公學”,學生1390人、教工396人。當時,盡管西藏和平解放后創辦新型人民教育僅有7年的發展歷史,但發展速度很快,為后來西藏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1959年至1965年西藏的教育
1959年平叛和民主改革取得勝利,百萬農奴成了社會的主人,這個時期黨對西藏教育發展的方針是,大力創辦學校,掃除文盲,要求廣大翻身農奴在政治和經濟上得到翻身的同時,在文化上也要得到翻身。中共西藏工委根據西藏工作的中心任務,考慮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及西藏地廣人稀、居住分散等特點,采取“民辦為主,公辦輔助,民辦公扶”的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法。這樣,第一很好發揮了人民群眾的辦學積極性,第二從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僅1959年,小學教育就有了較大發展,創建民辦小學450所。為解決師資短缺問題,我們一方面從社會上和寺院中聘請一批沒有參加叛亂、擁護民主改革的知識分子安排到民辦學校任教,另一方面于1959年年底由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文教處在西藏中學舉辦教師進修班,處里派我同圖登扎巴、邁蘭索旦和江陸昌等一起去協助工作數月,學生來自社會上的知識青年和寺院里的年青僧侶,共有120多名,他們在3個月內學完政治文化課程后,少部分學生當時直接派到小學任教,其余大部分繼續安排學習,并以他們為基礎,于1967年在拉薩創辦第一所中等師范學校。
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時,全區小學已發展到1822所(其中民辦小學1742所、公辦小學80年),在校生達66781人(其中民辦校學生56763人、公辦校學生10018人),教職工達2485人(其中民辦教師1954人、公辦教師53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31. 3%。中學發展到4所,學生達1059人,教職工122人;創建中等師范學校1所,學生達455人,教職工110人;1962年創建以陜西咸陽的“西藏公學”為基礎的西藏第一所高等學校西藏民族學院,當時在校學生有2251人,教職工有703人。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西藏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十年動亂時朝我區的教育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文革”風吹到之處,學校難以正常上課,教師流失嚴重,學校管理機關喪失職能。文革后期,不考慮西藏經濟基礎薄弱、師資力量差等實際情況,盲目追求學校數量和學生人數,而不注重質量和效益,從而造成教育內部比例失調和其他一些嚴重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央開始撥亂反正、落實政策、平反冤假錯案,教育界對各級各類學校進行全面調整和改革,發展教育事業的具體方針是,以基礎教育為重點,優先發展師范教育,努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鞏固和提高高等教育等。
新時期,特別是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是教育改革和發展速度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黨中央對西藏的教育十分重視,中央召開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就指出,應“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地位,以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為目的”。
1、決定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1994年開始,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連續召開“第四次教育工作會議”和“第五次教育工作會議”,制定頒布了《關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規定》和《〈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實施意見》,同時,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了《西藏自治區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實施辦法》,這為發展教育事業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證,各地(市)縣黨委和政府把教育列為重要議事日程,并列入各地區經濟發展規劃,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2、逐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自治區和政府每年給安排財政預算時,特別指出要保證發展教育事業的經費,并于1993年規定自治區教育事業經費不低于財政預算的15%,基礎建設資金要占計劃內投資的15%。1994年這兩項開支從15%增加17%,爭取2000年達到20%,各地區和城市一級財政收入的17%和縣一級財政收入的15%以上都投入到教育事業上。
3、社會各界辦學助教積極性高漲。四年內,我區農牧民群眾自動創辦的中小學建設面積達40萬平方米,義務出工和捐獻材料的價值將近一億多元,開展希望工程以來創建希望小學110所,籌集資金3000多萬元。
4、基礎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義務教育積極穩步實施。為實現“二有八○”(二有,指每個縣有中學,每個鄉有小學,鄉縣都有中、小學;八○,指在2000年前使農牧區學生入學率達到80%。此為西藏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在1994年“全區第四次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發展目標。)目標,自治區把基礎教育作為“重大事情”,制定《西藏自治區義務教育實施辦法》,明確了各級黨委政府發展各地區教育的任務,教育結構得到了優化,適齡兒童入學率、在校學生的穩定率和畢業生的達標率都有提高,并產生明顯效益,到1997年年底,11個縣(區)通過了普及六年制義務教育的驗收。
5、內地西藏班(中學)成績斐然。內地創辦西藏中學對西藏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現在在內地有各種西藏班(中學)140所,這些學校在14年間共招收學生1.8萬多名。1992年首屆畢業生人數有6123人,他們參加工作后,其中許多人成為我區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骨干。
6、各級各類教育同時發展。我區的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較大發展。與此同時,還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采取各種辦法,抓教材編譯工作,重視雙語教學和藏語文教學,并取得顯著成績。
總之,在中央的關懷和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區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艱苦奮斗,全國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西藏自治區的民族教育事業在民主改革后的40年里飛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以學前教育、初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電化教育等為內容的具有西藏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西藏教育體系已經形成。目前自治區有小學806所,教學點3445所,學生30多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78. 2%;中學94所,學生4萬人,青壯年文盲率減少到21. 5%以下;中等專業學校13所,學生3157人;中等師范學校5所,學生2557人;高等學校4所,學生3200人。全區教職工總人數17234人,其中專業教師14015人。
我區的民族教育事業之所以有如此快的發展并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從根本上說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實行民主改革的結果。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