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發展并不是勻速前進的,在特定時段會有倒退,也會有跨越。西藏近百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兩種制度兩重天的活劇。
舊西藏實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這種比中世紀歐洲的政教合一社會制度更黑暗、更野蠻、更殘酷的社會制度剝奪了農奴的人身權和全部生產生活資料,致使人口萎縮,生產凋敝,社會兩極分化達到極限。據史料記載,1951年西藏的人口總數為114萬人,人均壽命只有35.5歲,土地面積240萬畝,糧食產量只有18.29萬噸,孕產婦死亡率5000/10萬,適齡兒童受教育率不足2%。占西藏人口不到5%的三大領主,占有全部土地和絕大多數生產資料,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農奴沒有人身自由。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實現了中華民族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大團結。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開創了西藏人民掌握自己命運、實現當家做主的新時代。西藏在封建農奴制的廢墟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后,國家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幫助西藏農牧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西藏只用半個世紀就使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進入全國中等行列。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7年,西藏人口總數達到280萬人,人均壽命達到67歲,土地面積達430萬畝,糧食產量達96萬噸,孕產婦死亡率降到247.49/10萬,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2%,全區農牧民生活整體上達到小康。
半個世紀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間,在西藏卻是滄海桑田,換了人間。然而,十四世達賴喇嘛竟多次宣稱:過去的西藏“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了“幾千年”,是“成功地維持了可持續發展的地區”,而中國政府“并沒有真正改善大多數藏人的生活,而是加速了他們的邊緣化”。這里,十四世達賴喇嘛所謂的“和諧”是三大領主享受特權、奴役人民的“和諧”;所謂“千年”是廣大農奴無涯苦難的“千年”;所謂“可持續發展”是不能自圓其說的謬論,而“邊緣化”更是分裂主義圖謀的陷阱。舊西藏的貧窮無以復加,三大領主對占西藏總人口95%以上的農奴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政治壓迫和精神控制,什么時候真正改善了“大多數藏人的生活”?在新西藏,昔日的農奴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占西藏人口大多數的各族農牧民群眾作為發展主體,參與發展進程、享受發展成果,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生活水平,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今天,十四世達賴喇嘛回避西藏農牧民生活真正改善的現實,喋喋不休地談論“大多數藏人的生活”,散布中國政府“沒有真正改善大多數藏人的生活”的謬論,顯然是別有用心。
中國有句俗語:事實勝于雄辯。“沒有真正改善大多數藏人的生活”,到底是事實,還是謊言?弄清真相,需要回顧西藏農牧民從貧窮走向富裕的過程,展示西藏農牧民生活整體達到小康的畫卷。
一、西藏農牧民脫貧致富走過了不同尋常的歷程
從和平解放西藏開始,中央人民政府和進藏人民解放軍就把為西藏各族人民謀福利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
上世紀50年代,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不吃地方,開展救災、治病、防治動物疫病等救助活動。隨后中央人民政府建立銀行、開展民貿,制定了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的政策,在當時的條件下盡一切可能緩解了廣大農奴的生活窘況。
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發動武裝叛亂出逃后,中央應西藏人民的要求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農奴主強加的債務,過去的農奴分到了土地等生產資料。社會制度的變遷、主人翁地位的確立,使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生活有了質的改善。
70年代,西藏農牧民組織起來,進行了大規模的基本農田和水利設施建設,引進推廣了良種、化肥和農業機械,農牧業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牧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改善。1978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175元。
80年代,國家開始改革開放。中央賦予西藏農牧民特殊的休養生息和“兩個長期不變”政策,救濟式扶貧也開始實施。西藏農牧民比全國早20多年免除了農業稅;徹底實現了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牲畜歸戶、私有私養、長期不變。這些政策激發了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約75%的農牧民解決了溫飽問題,1985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超過500元。
90年代,西藏與全國一道實施了“八七”扶貧攻堅。開發式扶貧成為幫助農村弱勢群體發展的主要手段。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實施了為期10年的“一江兩河”綜合開發。1997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元。到2000年,西藏“八七”扶貧攻堅之初確定的48萬重點幫扶對象已減至7萬人。全區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基本實現了糧油自給。
進入新世紀,中央的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建設戰略,在西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藏扶貧開發采取了建設扶貧點、建設鄉村小型基礎設施、改善基本農牧業條件、整鄉推進扶貧、產業帶動扶貧、培訓轉移就業、大骨節病區群眾搬遷和黨政機關定點扶貧等措施,進一步改變了西藏偏遠農牧區的面貌。2001年,西藏自治區確定將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300元的148萬農牧民作為重點幫扶對象。到2005年底,這部分農牧民已減少到37.3萬人。2005年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躍上2000元。到2007年,這部分農牧民更減少到27萬人。
2006年以來,西藏實施了以“安居樂業”為突破口的新農村建設。截至2007年,已有59%的農牧民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新房;偏遠農村的“水、電、路、訊、郵、廣播電視”條件得到改善;村委會活動場所開始全面建設;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建立。2007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88元,實現了14.5%的增幅,比1978年增加了2613元,30年的年均增長達10%。2007年,全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了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農牧民的生活水平已由部分達到小康上升到整體上達到小康。
事實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創造出西藏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的奇跡。
二、西藏農牧民扶貧致富體現了中央的特殊關懷
1951年西藏人口只有114萬人,占全國6億人口的1.7‰。到2007年西藏農牧民達240萬人,占全國13億人口的1.7‰。而就這1.7‰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一直成為中央和全國人民最惦念的事情。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就把經營西藏、改善人民生活提上了議事日程。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的《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就應中央政府要求寫入了“依據西藏實際情況,逐步發展農牧工商業和文化教育,改善人民生活”的條款。毛澤東主席還為進藏人民解放軍制定了“不吃地方”和“盡力助民”的政策。
1987年6月29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時,發表了“關鍵是看怎樣對西藏人民有利,怎樣才能使西藏很快發展起來,在中國四個現代化建設中走進前列”的著名談話。江澤民同志關于“決不能讓西藏從祖國分裂出去,也決不能讓西藏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的重要講話,更是掀起了全國支援西藏的高潮。
胡錦濤同志一直對西藏農牧民群眾的脫貧致富惦念在心。他在2004年3月5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西藏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我反復強調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千方百計幫助廣大的農牧民,使他們的收入不斷有所增長,使他們的生活能夠得到比較明顯的改善?!贝撕螅跉v次人代會、接受十一世班禪覲見等場合多次講到西藏農牧民脫貧致富問題。在他的關心下,青藏鐵路通車,西藏發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上到了一個新的臺階。
在中央的關心和全國人民的支援下,西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經歷了一個與全國不同的過程。他們不僅沒有參與國家工業化的原始積累,還從國家的公共資源中得到大量的支持。體現在西藏的扶貧政策上有以下特點:
一是幫扶標準高、扶持范圍大。全國確定幫扶線采用的是日膳食熱量2100大卡的測算標準,而西藏測算幫扶線采用的是日膳食熱量3000—3200大卡的標準。全國1985年確定的扶持標準為農民人均純收入206元,以后根據物價指數變動逐年調整,到2007年達到693元。而西藏1995年“八七”扶貧攻堅開始時,扶持標準就確定為年人均純收入農戶600元、半農半牧戶650元、牧戶700元;2001年西藏自治區進一步將重點幫扶對象確定為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300元的農牧民。從2006年起,自治區又在“十一五”扶貧規劃中把年人均純收入170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牧民列入幫扶的范圍。西藏幫扶線的確定有物價和建設成本的考慮,但更反映出國家強力支持下的地方公共政策傾向和福利水平。
二是國家投入的扶貧資金持續增加。西藏的貧困發生率下降很快,但國家投入西藏的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和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還是逐年增加。以新世紀的前7年為例,年投資從2001年的1.7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億多元,增長將近1倍,年均增幅超過14%,投資總量逾18億元。
三是國家轉移支付和重點項目建設形成了支持西藏的合力。2007年,國家轉移支付支持西藏預算達200多億;“十一五”期間國家支持西藏180個重點建設項目投資超過770億。這些投資對于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偏遠農牧區發展起到巨大作用。首先,西藏自治區實施了安居工程建設,將覆蓋80%有改善住房需求的農牧民,這是西藏有史以來最大的到戶幫扶項目。其次,西藏自治區為偏遠鄉村實現“六通”,包括通清潔飲用水、通路、通電、通電話、通郵、通廣播電視,確定了時間表。第三,西藏自治區把所有建制村村委會活動室建設納入計劃,這里也是推進參與式扶貧的活動場所。第四,西藏自治區支持特色產業開發和農牧民培訓的投資也在加大,而扶貧在這些項目中都占有份額。第五,國家為實施新型農村醫療制度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放的補助也使農村困難家庭更多獲益。
四是國家為西藏制定了特殊優惠的金融政策。從1994年起,國家就對西藏扶貧實行了特殊優惠的貸款政策。凡西藏自治區確定的重點幫扶對象都可申請使用年利率為1.08%貼息扶貧貸款,利差和經營成本由國家補貼,不限規模。執行這項特殊政策的農業銀行在實踐中推廣了金銀銅卡授信制度,到2007年已發卡355257張,占全區農戶總數的89.51%,貼息扶貧貸款余額達12億元。
五是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國家幫助下,西藏在2007年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度實施伊始就將年人均純收入不足800元的農牧民作為保障對象,2008年保障標準提高到了850元。西藏還設立了大病醫療和大中專困難學生專項補助。群眾因病、因上學致貧的風險被降至最低。首期1644戶患大骨節病的群眾已離開病區。為農牧民群眾投保農災保險的試點也已展開。
六是支農惠農政策和補償政策支持了西藏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與全國其他省區一樣,種糧直補、農機和母豬、奶牛補貼等政策也在西藏實施,但西藏還繼續實行了特殊的化肥補貼和農藥、動物防疫免費的政策,并籌集資金支持特色產業發展、支持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農牧民發展生產政策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國家出臺的森林生態補償、草原生態補償政策更是直接幫助了偏遠農牧民的發展。
2007年,西藏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788元,比上年增長14.5%,人均收入低于1300元的重點幫扶對象減少到27萬人。昌都縣通夏村83歲的才旺丹增老人說,我們過去靠農奴主施舍一點青稞和糌粑勉強度日,由于壓迫重、吃不飽,我們只能四處逃難,以乞討為生。因為乞討人數最多,我們村被人稱為“乞丐村”。民主改革后我們分到了土地,能夠吃飽穿暖了。這些年國家幫村里成立施工隊、開展多種經營,我們的收入過了萬元,成了昌都地區首個“萬元村”。從通夏村的“乞丐村”到“萬元村”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優惠政策的成效。
三、發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選擇
在西藏,各族群眾渴望發展和參與發展是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的基本動因。2007年,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在闡述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發展路子時指出:“我們要始終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大力實施‘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著力培育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具有西藏特色的優勢產業,切實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目的”。
在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西藏扶貧開發高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旗幟,大力推廣參與式扶貧的方法,提出了讓群眾成為建設的主體、受益的主體,并逐步成為投資主體的理念。這方面有很多生動的實例。
西藏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的艾瑪崗鄉是個比較貧困的鄉,2006年,西藏扶貧開發組織了200多農民開采石材,人均收入達6000元;2007年,由于群眾參與愿望強烈,扶貧開發再予扶持,到目前參與的群眾已近千人,人均收入近萬元。在扶持方式上,開始時是國家投資和群眾投勞修了通往采石場的路,國家貼息扶持群眾購買采石設備;第二期是國家扶持50%,群眾貸款和自籌50%購買采石設備。
還是在日喀則,煙草公司在拉孜縣芒布、拉孜、查務3鄉定點扶貧。通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確定了扶持民間“堆諧”舞蹈表演的項目。這一項目吸引了190名農民參與“堆諧”舞蹈表演,節目一上演就引起轟動,一直演到首都北京直至國外,參加演出的農牧民最低收入都超過萬元。
以上只是兩個例子。西藏扶貧把引導幫扶對象參與開發進程作為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例如把群眾能干的開發工程交給群眾實施;扶持群眾參與采石、挖沙、運輸等生產活動;支持農牧民群眾組建專業生產合作組織參與市場競爭;甚至還探索了把扶持扶貧龍頭企業產生的就業崗位和股權收益作為幫扶困難群眾資源。
西藏的參與式扶貧規劃還引入了國際經驗,并得到了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支持,開發了采用西藏案例的培訓教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工作模式,包括公選、公示、小組訪談、入戶調查、分性別聽取意見、村民大會決策、部門責任分解和村民打分監測評價等。西藏參與式扶貧的內容也包括了參與選擇幫扶對象、參與選定開發項目、參與項目建設、參與項目管理、參與分享項目收益、參與項目監測、參與項目投資(自籌或貸款)、參與分享產權和財產性收益等方面。西藏扶貧把群眾參與項目作為最基本的經驗總結,把扶貧開發與發揚基層民主、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結合起來,使扶貧開發更好地服務和諧西藏建設。
西藏的參與式扶貧開發還探索了對重點幫扶鄉鎮賦權發展,整鄉推進扶貧就是方式之一。通過把特定的投資在3年時間內投向一個重點幫扶鄉鎮,促使扶貧開發瞄準幫扶對象,解決其住房和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發增收產業,對青壯年勞動力進行培訓。同時,通過整合資金解決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問題。這一做法為農牧民參與扶貧項目的規劃、實施和管理創造了條件。一些鄉鎮還發動群眾,創造了周轉畜群、鄉村企業和可控制就業崗位等滾動發展機制。
西藏參與式扶貧還體現在培訓轉移就業項目上。通過充分征求培訓對象的意見設立培訓項目,使培訓活動盡可能與就業和掌握新的生產技能結合。通過培訓,許多青壯年勞動力學到了創業和就業技能,一些過去很少從事的工作,如理發、機修、家政、旅游等都成為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新的就業選擇。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西藏扶貧開發還輸送了415名農村青年到北京、廣東等地培訓就業。西藏扶貧還與境外非政府組織合作開展了小額信貸扶貧、創業培訓和民族手工藝開發等群眾參與度較高的項目,學習了新的扶貧方法。
總之,西藏的發展是人民選擇的發展,是為了人民的發展。這不僅是理論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實踐中的具體做法和經驗。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舊西藏凋敝萎縮、民不聊生的悲慘狀況已經永遠成為歷史。一個百業俱興、經濟發展、人民幸福、人與自然協調、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以堅實的步伐,向全面小康邁進的社會主義新西藏,正在世界屋脊上崛起。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取得了脫貧致富的偉大成就,并將同全國人民一道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