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藏研中心接待了全國人大辦公廳外事局組織的波羅的海三國議會友好小組代表團一行。代表團由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的16名議員及駐華大使組成,其中包括立陶宛前總理布特克維丘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國民同志陪同。
代表團首先與藏研中心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座談。藏研中心黨組書記安七一主持,副總干事華彥龍、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扎洛、北京藏醫院代院長仲格嘉、西藏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扎呷、當代研究所研究員王小彬、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拉先加、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嚴永山、當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肖杰等參加。
安七一介紹了藏研中心概況及為藏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所做的工作,列舉了《中華大藏經》(藏文部分)、《西藏通史》《中華大典·藏文卷》等重大研究成果。三國代表表達了對華友好的態度。拉脫維亞議會外委會副主席、和諧黨議會黨團副主席謝爾蓋·波塔普金斯(Sergejs Potapkins)說,此次聯合訪問對波羅的海三國而言是歷史性的。他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中拉雙邊關系最基礎的原則之一,更多開放性的對話將有助于雙方加深雙邊關系,增進雙方了解。愛沙尼亞議會社會事務委員會主席、社民黨副主席海爾曼·庫特(Helmen Kutt)說,2011年愛沙尼亞友好小組曾訪問中國,此次三國聯合訪華確實具有歷史性的意義,愛沙尼亞愿進一步增進兩國之間的友誼。立陶宛前總理、議會能源委員會副主席、反腐敗委員會成員、國家安全與防衛委員會成員、社會民主勞動黨議會黨團副主席阿爾吉爾達斯·布特克維丘斯(Algirdas Butkevicius)表示有機會接觸藏研中心的專家學者感到非常高興。立陶宛議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成員、農民與綠色聯盟黨成員阿爾吉曼塔斯·基爾庫蒂斯(Algimantas Kirkutis)是藏醫藥方面的研究專家,他介紹了2013年以來立陶宛成立的傳統醫藥研究小組的有關情況并表達了與中國的藏醫藥機構和專家建立合作關系的愿望。
藏研中心學者從以下幾方面主動介紹情況:
藏醫藥方面。北京藏醫院代院長仲格嘉介紹,藏醫藥在中國有3800多年的歷史。目前國內有5所大學設立了藏醫藥專業。其中西藏有藏醫藥大學,青海大學有藏醫藥學院,甘肅中醫藥大學設立了藏醫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設立了藏醫藥班。此外,不少寺廟也有藏醫藥人才培養課程。目前國內有116家縣級以上藏醫院,5所專門研究藏藥的藏醫研究院以及58家從事藏藥生產和研發的企業,藏醫藥從業人員12000多人,藏醫藥的繼承、發展、創新態勢良好。他表示,中國的藏醫藥自古以來都是對外開放的,中國的藏醫藥發展愿與海外合作研究。
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方面。社會經濟所所長扎洛介紹,西藏與中國的絕大多數地區一樣,目前正處于巨大的社會轉型期。西藏正從傳統的農牧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傳統的公有制經濟向市場經濟,從封閉落后向現代社會邁進。過去20年里,西藏的GDP和農牧民收入增長都保持在兩位數以上。西藏發展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西藏最大程度的保存了森林、草原、荒漠等原始生態面貌,目前西藏自治區34%的土地被劃規為自然保護區。青藏高原不僅是中國的生態屏障,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2016年在西藏設置了62萬個生態公益崗位。總體來看,西藏的環境保護富有特點并卓有成效。
宗教方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拉先加介紹,西藏自治區現有僧尼4萬多人,寺院1700多座。作為長期從事藏傳佛教現實問題研究的學者,他的親身體驗是中國政府非常注意對西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具體表現在:一是近30年來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寺院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文物保護。二是僧尼學經修為方面,傳統的學經方式得到了很好的繼承。三是宗教活動得到充分保障。總體來說,當前西藏宗教場所的規模和宗教活動能夠滿足西藏僧尼和信教群眾的需求。
交流座談后,代表團饒有興趣地參觀了西藏文化博物館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專題展,了解了活佛轉世的歷史定制、宗教儀軌和中央政府的認可和冊封等。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