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藏改革開放進程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種探索和創新。此前,還沒有研究這段歷史的一部全面系統的專著。一是由于太近,當代人寫當代史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矛盾的展開、認識的深入,都需要一個過程;二是由于太復雜,科學深入地認識和把握這一進程,有一定的難度。
這次撰寫,一是體現了集成創新,吸收消化近年來有關研究的積極成果,體現通史“集大成”的特點;二是體現了正面為主,正面闡述歷史,同時對曾經發生的失誤、偏差,作為前進中的問題,探索中的代價,以實踐的效果檢驗,重在理清是非,汲取經驗教訓,宜粗不宜細,所有史實均有文獻依據。把歷史的成功經驗和失誤的教訓,都作為繼續前進的寶貴財富。三是重在理清基本框架、基本脈絡,講清基本事實、基本觀點。力爭做到脈絡清楚,史料、文獻引用扎實,詳略得當,觀點、論述準確到位,文字干凈簡潔,不蔓不枝。
在組織編寫書稿的過程中,對西藏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實踐特色有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有一些心得和體會。
一、改革開放在西藏的歷史進程和分期
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改革開放,西藏的發展進步是其中極富特點的精彩篇章。西藏的改革開放,經歷了從結束“文革”到改革開放的轉變;經歷了開放后面臨達賴集團滲透破壞,策劃騷亂鬧事的嚴重局面;經歷了平息騷亂鬧事,實現從被動應付到主動治理的轉變;現在正在從加快發展走向全面小康,從基本穩定走向長治久安。
寫好這段歷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劃清西藏改革開放的歷史分期,這也是編寫中的一個特點和創新。如何分得更科學,需要探討。一種省事的辦法,用“一個轉折點,兩個里程碑”,按幾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來分。這些都是標志性事件,又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不會有多少爭議。另一種,用改革開放的實踐和內在的邏輯來分為幾個時期或幾個階段。經過討論和研究,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和內在邏輯,把西藏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分為了“六個階段”。
一是撥亂反正,起步探索階段(1978—1989年)。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會召開以后,西藏步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新時期。
1980年3月,中央書記處召開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了西藏工作的中心任務和奮斗目標。確定了“減免放”的政策,即減輕農牧民負擔、免征免派購、放寬政策,標志著西藏農牧區經濟改革的起步,西藏開始了工作重點的轉移。
1984年2月至3月,中央書記處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了“一個解放,兩個轉變”的經濟工作指導思想,實行“兩個長期不變”的經濟政策,讓農牧民休養生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確定了43項工程,西藏長期存在的封閉、半封閉狀態開始被打破。
同時,西藏面臨著達賴集團利用開放之機進行滲透破壞,組織策劃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拉薩騷亂的嚴重局面,黨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平息了騷亂。
二是在曲折中前進,轉折性發展階段(1989-1994年)。1989年10月,江澤民同志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聽取了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代表自治區黨委所作的工作匯報,并進行了專題研究,形成了指導西藏工作的十條意見,對統一思想、促進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新時期西藏工作的“一個轉折點”。
三是以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第一個里程碑”的加快發展階段(1994-2001年)。1994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對西藏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在鄧小平關于“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發展”的重要思想指導下,在經濟方面,研究和解決發展差距、優惠政策和制約因素等問題,確定第二批援藏項目62項工程,形成了援藏工作的新格局;在政治方面,制定了同達賴分裂集團斗爭、維護社會穩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成為改革開放時期西藏工作的第一個“里程碑”。
四是以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第二個里程碑”的跨越式發展階段(2001-2005年)。2001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部署了在新世紀初促進西藏從加快發展到推動跨越式發展、從保持基本穩定到實現長治久安的發展目標,全面部署了新世紀之初西藏的各項工作,確定了117項重點建設項目,成為改革開放時期西藏工作的第二個“里程碑”。
五是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推進跨越式發展階段(2005-2012年)。2005年,在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之際,中央政治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西藏工作。2006年,國務院制定了加快西藏發展、維護西藏穩定的40條優惠政策。青藏鐵路竣工,實現了鐵路從北京直通拉薩。國務院確定西藏“十一五”建設項目180個和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
2008年3月14日,達賴集團在拉薩等地組織策劃了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西藏各族人民旗幟鮮明、針鋒相對地同分裂集團開展斗爭,牢牢地掌握了反分裂斗爭的主動權。
2010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了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目標。
六是黨的十八大以后進入推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2012至今)。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兩次進藏:第一次是1998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率隊進藏,安排部署福建對口援藏工作。第二次是2011年7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率中央代表團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慶祝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堅持“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要求“努力實現西藏持續穩定、長期穩定、全面穩定”。
2015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提議召開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西藏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重大舉措,部署推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各項工作。
《西藏通史·當代卷》用起步、轉折、加快、跨越、科學發展、全面小康“六個階段”,勾畫出西藏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這個歷史進程,有兩個特點:
一是以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節點和標志,“三次會”之前是轉折性發展,之后是繼承性的發展。轉折性發展,包括了先后兩個轉折,前一個轉折是西藏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歷了撥亂反正,糾正“文革”造成的破壞的轉折,后一個轉折是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的問題,及至1989年年底,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紀要》糾正,成為西藏工作的“一個轉折點”,到“三次會”完成了這個轉折。此后,西藏工作指導思想日益明確,從“三次、四次、五次會”到“六次會”基本上是與時俱進的繼承性、延續性發展。
二是緊緊抓住西藏改革開放的主題、主線。
歷史不是人物、事件和文獻的簡單堆積。寫歷史,理清基本脈絡、基本線索,非常重要。基本脈絡、基本線索,是對歷史走向的一個基本把握。
發展、穩定,始終是貫穿西藏工作始終的“兩條線索”,也是貫穿西藏改革開放進程的“兩條線索”。
發展,是西藏工作的主題。在改革開放中,西藏經過了結束文革,撥亂反正,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實行“減免放”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實現“一個解放”“兩個轉變”“兩個長期不變”,標志著西藏經濟改革的起步;到“加快發展”“跨越式發展”,從盡快改變落后面貌,強調“快”,強調“跨越”,這在當時有其合理性、必要性,也得到了大家的擁護和執行;再到“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推進跨越式發展”,直到“六次會”確定“推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加突出民生、生態導向,把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作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發展的主題經歷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過程。
西藏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體現了鮮明的特點:初期的起步階段,按照生產關系要適合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的規律,實行放開搞活,休養生息,西藏免除農業稅,比全國早了二十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是讓西藏自己在市場的大海中游泳,而是動員全國支援西藏,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從項目承包的“交鑰匙工程”到援藏省市和西藏各受援地縣建立長期對口支援關系,促進了西藏各地的均衡發展。大力加強西藏的基礎設施建設,使西藏經濟的比較優勢、后發優勢,例如旅游資源的開發、水電資源的開發逐漸成為現實。
穩定是西藏工作的一條主線。在西藏這樣一個時時面臨西方敵對勢力支持達賴集團進行滲透破壞活動的地區,西藏的改革開放進程并不平靜,曾經發生過兩次波折,一大一小,一前一后。前者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四起拉薩騷亂;后者是2008年“3.14”嚴重暴力犯罪事件。根本原因都是達賴集團在西方敵對勢力支持下的滲透和破壞。但從我們的工作上看,前者與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在西藏工作指導上曾經發生偏差有關;后者與大政方針正確,但工作不扎實、不落實有關。只有失去的東西,才會更加珍貴。經歷過騷亂鬧事這樣的嚴峻時刻,更加珍惜西藏今天團結穩定的局面。
精神文化領域始終是西藏反分裂斗爭的重要領域。西藏在實踐中,認識不斷深化。堅持在長期輿論引導和宣傳教育中,逐步清除分裂毒素對西藏社會的污染,增強全社會反分裂的免疫力。中央召開專題會議,決定實施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廣播電視覆蓋工程——“西新工程”。
抓住發展、穩定這“兩條線索”,就打通了西藏改革開放進程的“任督二脈”。任督二脈,是借用中醫奇經八脈的說法。任脈主血,督脈主氣,打通貫穿人體的任督二脈,就能強身健體,促進循環。發展、穩定“兩條線索”,提綱挈領,貫穿始終,符合實踐的邏輯、歷史的邏輯。
二、西藏當代治理的實踐特色
由于西藏有著民族、宗教方面的自身特點,由于西藏的反分裂有著與國際斗爭相聯系的復雜的背景,因此西藏的改革開放較內地其他地方更加復雜。經過實踐的探索和時間的沉淀,現在,我們有條件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對西藏當代治理的實踐特色作一些總結提煉,實踐發展和政策演進相結合,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相統一,使之成為我們繼續前進的精神財富。
1、從戰略全局上認識西藏工作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工作。習近平提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從治國理政、邊疆治理、穩藏安邊三者相結合的角度,強調了西藏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
2、經過實踐檢驗的西藏工作指導思想。1990年7月,胡錦濤在西藏第四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西藏工作“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保”的指導思想。[①]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對西藏工作指導思想在理論上的發展,集中體現在提出了當前西藏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
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提出西藏工作的著眼點著力點必須放到維護祖國統一和加強民族團結上來。凸顯“治邊穩藏”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
3、在實踐中豐富關于西藏發展的重要思想。鄧小平提出“加快西藏發展”。1987年6月29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時提出,“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發展”。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民族歧視,我們對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關鍵是看怎樣對西藏人民有利,怎樣才能使西藏很快發展起來,在中國四個現代化建設中走進前列。”[②]
江澤民提出西藏要“跨越式發展”。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央在‘十五’計劃建議中明確提出了要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這是對全國經濟發展而言的,當然也是有條件的,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實現跨越式發展,而只能在有條件的地方和領域首先取得突破,逐步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全面提高。但是,在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戰略地區和戰略部門,通過國家和各地的支持,直接引進、吸收和應用先進技術和適用技術,集中力量推動跨越式發展,是我們必須采取的一種戰略,對西藏這樣的地區,就可以而且應該采取這樣的戰略”。[③]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
胡錦濤提出“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推進跨越式發展”。把科學發展與跨越式發展統一起來,對跨越式發展賦予了新的科學內涵,指出“沒有跨越式發展,西藏就不可能跟上全國發展步伐;沒有科學發展,西藏跨越式發展就難以持久。”[④]
習近平強調,加快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些論述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關于西藏發展的重要思想。每一階段的發展,既延續了前一個階段的成果、走勢,又更加注重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更加符合西藏發展的環境和目標,形成西藏發展的新常態。
4、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重點做好扶貧攻堅、擴大就業、發展教育、提升醫療衛生水平和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解決好西藏各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⑤]
從民生問題入手,達到解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的目的,是黨的西藏工作的一條成功經驗。改善民生是發展的目的和穩定的基礎,是發展和穩定的結合點,是凝聚人心的物質基礎。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不僅是經濟工作,也是維護穩定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5、切實加強生態保護,著力建設美麗西藏。西藏的生態環境既十分重要,又非常脆弱。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了西藏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地位。西藏的發展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西藏“要切實把生態保護作為對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重大政治責任,抓緊抓實抓好”。國務院批準《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決定投入資金,啟動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和支撐保障10項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態安全屏障。
6、中央關心西藏,全國支援西藏。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全國支援西藏的決定,確定了“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式。首批對口支援西藏的有14個省市。從1995年開始實行,開始暫定為期10年。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決定,對口支援再延長10年。對口支援基本上是由內地兩三個比較發達的省市支援西藏的一個地市。西藏自治區的直屬機關由相應的國家機關對口支援。同時增加部分大型國有企業參加干部援藏工作。西藏74個縣(市、區)全部納入對口支援范圍。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根據西藏發展面臨的特殊困難,提出對口支援西藏政策延長到2020年;要求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省(直轄市)、中央和國家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建立援藏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全國援藏方式的重大轉變,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幫助西藏實現快速發展的特殊措施,對西藏加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
7、堅持反分裂斗爭方針,牢牢掌握主動權。西藏穩定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達賴集團的民族分裂活動,這是單純依靠發展的手段難以解決的。因此,必須堅持旗幟鮮明、針鋒相對、掌握主動、爭取人心、強基固本的對達賴集團斗爭方針,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牢牢掌握斗爭的主動權。
黨中央不僅在戰略上明確了西藏反分裂斗爭的方針政策,而且具體分析,精心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藏和新疆不一樣,新疆的暴恐活動多數不是從清真寺里爆發的,而西藏和其他藏區的重大事件多數是從一些寺廟發起的。加強寺廟管理是維護藏傳佛教正常秩序的核心任務,是實現藏區社會持續穩定的“牛鼻子”。“要把堅持獨立自主自辦作為藏傳佛教界必須遵循的原則,把不受境外勢力操控作為寺廟管理的底線,堅決清理寺廟中的害群之馬,鏟除分裂鬧事活動策源地,掌握寺廟管理領導權。”在中央統戰部的領導下,藏研中心對建立健全藏傳佛教寺廟管理長效機制作了深入調研,為形成中辦、國辦36號文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8、堅持和加強的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只有共產黨才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代表和維護各族人民的利益,制定和實行西藏發展的近期和長遠規劃,才有排除萬難、落到實處的凝聚力、執行力。
2016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前夕,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公布了黨內統計公報。截至2015年底,西藏自治區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32.5萬名。其中,少數民族黨員26.4萬名,占黨員總數的81.3%,農牧民黨員16.1萬名,占黨員總數將近一半。在西藏,黨的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各級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已經成為西藏各族人民團結進步的堅強核心和先鋒隊。[⑥]
西藏改革開放的重要創新成果,是當代西藏治理的鮮明實踐特色,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西藏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和生動體現。
我是1976年進藏的,經歷了西藏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也成長于西藏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與40年前相比,西藏發展進步的廣度、深度和速度,令人驚嘆,是當年難以想象的。我們為能參與和見證這樣千載難逢的歷史巨變而感到欣慰和榮耀。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們原來想在《西藏通史·當代卷》改革開放部分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形成一部西藏改革開放史研究專著,由于時間太緊,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前難以完成。建議在紀念活動后,結合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各個地市、各個部門對改革開放實踐成就和經驗的回顧、總結,對西藏改革開放實踐繼續進行深入研究,用學術語言講好中國特色的西藏故事。
習近平指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⑦]“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黨史國史“這門功課不僅必須修,而且必須修好”。[⑧]
做好西藏工作,也需要提高歷史思維能力,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加強對西藏地方歷史、黨的西藏工作史和當代西藏改革開放史的學習,深刻認識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認清歷史趨勢,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
(說明:以上為節選內容,全文即將刊登于《中國藏學》2018年第3期或第4期)
————————————————————
[①]《西藏通訊》,第3期,1990年7月20日,第16頁。
[②]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46頁。
[③] 2001年6月26日,新華社電。
[④]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5月。
[⑤] 2011年7月19日,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⑥]中國新聞網,2015年7月1日。
[⑦]2013年1月1日,新華社。
[⑧]2013年6月26日,新華社。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